刘昌郝看着四周,开封城很大,本地的加上流动的浮客常年在百万以上,乃是这个星球上眼下最大的城市。尉氏城却很小,不过千余户人家。城墙是夯土城墙,非砖石结构,还倒塌了一大片,通过豁口能看到城外快要成熟的豆子麦粟高粱,少量的水稻,开封一带现在就能种水稻?
前身不问世务,刘昌郝只翻出一小段记忆,不但开封,北方许多地区都能种水稻,产量不高,但稻米的口感很好,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出了城继续向西北,便是惠民河,渡过惠民河,向西北走上四里路便是刘梁村。站在这里,是看不到惠民河的。刘昌郝又看着城内,城内有许多房屋,多是木质瓦房结构,也有少数是砖墙,一些茅草房子。大街转过去,就是尉氏县衙,这时代各个官员不喜欢修衙门,县衙有些破烂不堪。县衙边上是一些仓储,还有一个兵营,驻扎着几营官兵。大街两边有近百家店铺,虽然城不大,吃的喝的玩的乐的都有,包括各种商品,除了现代工业品没有外,算是琳琅满目。
这些商品里确实藏着许多商机,但绝非他玩得转的,况且还有十几天就是下一个月,又要滚出更多的利息。
“那厮,汝说何,想找揍?”梁小乙举起拳头对人一喝道。
宋朝到这时候人烟已经非常稠密,也只是相对于前面的朝代而言是稠密的,弄不好现在整个宋朝人口只比河南省多一点点。
尉氏县城一千来户人家,说它小也不小,说它大也不大,花家的设套,李家的提亲,知县的杖打,使刘昌郝成了这几天城里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加上他这张“绝世容颜”太容易辨认,许多人一眼就认出刘昌郝来。
对于刘家的遭遇,有不少人抱着同情心理的,也有极少数人幸灾乐祸,说话还特难听,梁小乙听怒了。
刘昌郝连忙拉住他,此时刘昌郝还不能完全了解现在的各种情况,在他隐约的记忆里,梁小乙与他自幼关系就十分要好,某些方面不亚于他的父亲与刘昌郝以前父亲的关系。
小时候刘昌郝比较瘦弱,李庄私塾里的小伙伴欺负刘昌郝,梁小乙立马出面替刘昌郝讨公道揍别的孩子。即便搬到县城来读书,梁小乙一年也由他父亲带着来看望三四回。
村子里碾压豆麦的石磙子足足有一百多斤重,能让他两手举起来。石磙子不像杠铃,甚至比鼎还要难举,可见梁小乙的力气有多大。然而这是在县城,弄不好你与他比拳头时,他与你说律法,你与他说律法时他与你比后台。大街后面县衙里那个昏庸的知县,有理也说不清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梁小乙仍不服气,刘昌郝说:“我们回去。”
回到家,刘昌郝小妹苗苗怯怯地看着刘昌郝。
已经回不去了,刘昌郝认真的回想着前身那些残存的记忆。
谢氏的娘家是中牟县的,离刘梁村有十几里路。谢氏从小聪明懂事,长相又美丽……实际就是相貌了,刚刚及笄就有许多人上门求亲。
刘昌郝祖母性格有些强,包括娶儿媳妇也要娶最好的,便托媒人上门提亲,最后出了许多聘礼,才将谢氏迎进门。
谢氏长相是很美,可是很瘦弱。
她嫁到刘家才十四岁,生下刘昌郝才十六岁,是虚十六岁!
在宋朝这年岁数成亲生子也不罕见,关键谢氏那个时候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好,骨盆也没有完全撑开,人又长得瘦,虽然将刘昌郝生了下来,谢氏大吐血一回,差一点一尸两命。
刘昌郝还有一个二妹,身体也不大好,小时候时常生病,算命先生瞎扯了一番,正好刘昌郝四叔父与四婶结婚两年没有动静,于是刘父听信了算命先生的话,将二妹送给了四叔父。不过也奇怪,刘昌郝四叔父家情况不是很好,可是二妹到了四叔父家,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起来,四婶不久也有喜了。
又过了好几年刘昌郝小妹才出世,随后刘父去世,次年刘昌郝与他母亲小妹搬到城里。先是租房子,宋朝房屋有点类似后来的农村,每间房屋面积皆不小。
但为了省钱,谢氏只租了两间耳房,是原来房东家放杂货的,做饭的厨房还是小叔在边上搭建的。刘昌郝母亲带着小妹睡里屋,外面一间房子既是客厅也是刘昌郝的卧房。
那时候小妹才两岁,是虚两岁,实际才出生刚刚一周年。一周岁的孩子什么也不懂,饿了哭,身体不舒服了哭,拉耙耙了也会哭,并且到处乱爬。
刘昌郝本人岁数也不大,正是中二的年龄,他以为进城读书就要加倍珍惜,这种心思也是好的,妹妹不停地哭闹,让刘昌郝不耐烦,动辄就骂,就这样一直骂到现在。特别是前几天,高利贷上门后,小妹苗苗还是不懂,就一个哥哥,有时候想找哥玩,刘昌郝气愤之下,都动手打了。
其实苗苗才可怜,在生下苗苗之前,谢四娘身体就不大好。苗苗出世后,谢四娘奶水一直不足,在乡下还好办,有奶羊子。然而进了城,只好向别的妇人讨奶水,饱一顿饿一顿的,小时候苗苗喜欢哭,不是喜欢哭,而是饿的,抱在手中都咯得慌。
刘昌郝这个书呆子什么都不懂,刘昌郝长得苗条可能是遗传因素,苗苗才真正是瘦,瘦得皮包骨头,这就是打小起营养不良造成的。
唉……刘昌郝将这些回想出来后,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1164/26482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