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流水,匆匆而逝,从来都不会因为某些人或者某些事而停下脚步。
书院的学子们忽然发现,不知从哪天开始,他们的小同窗卫允身边多了一个更小的书童。
在繁华扬州城中,城南大街之上,多了一家叫做卫记熟食的铺子,每天只要路过这间铺子,人们便会不觉的被里面飘散出来的奇特香气所吸引。
卫记食肆的卫是小卫氏的卫,而不是卫允的卫,虽然铺子和二进院子的房契上面写的都是卫允的名字,但铺子却是小卫氏的。
铺子是小卫氏带着刘嬷嬷还有丁香一起在管,一张三尺宽的长桌台横在铺子的前头,铺子的一侧留了一个三尺宽的小过道,上面还用一寸厚的木板给盖住了。
桌台上面摆满了各种卤制的食物,荤的有卤鸡,卤鸭,猪头肉,猪耳朵,猪尾巴,猪大肠,素的有卤香干,还有凉拌的木耳、面筋、海带、豆芽。
因为蔬菜的时令性太强,所以素菜的样式并不多,且数量也比较少,桌上摆的大多都是荤菜,且铺子的生意异常的火爆。
每天早上辰时三刻铺子开门,到了下午差不多未申交替之时,就都卖的差不多了。
因为是独门生意,且味道极好,所以熟食铺子收获了一大批的回头客,而且在知道卫家开熟食铺子的消息之后,李掌柜便登门过来祝贺,试过了小卫氏做的卤味之后。
李掌柜当即就和小卫氏商定,醉仙居每天都会在小卫氏这里定上三十斤的卤香干,用做茶点。
一个小小的熟食铺子,每天能够替小卫氏带来十几两银子的利润。
而家里的肥皂生意,则全权交给了丁健在管,矮坡上面那五亩地的地契,也早就写上了小卫氏的名字。
由林族长家的二儿子林光平带着人已经将地基给打好了,因为那个矮坡并不高,海拔只比卫家这里高出一丈五尺左右,也就是大概五米的高差。
连着三堆小山一样的青砖整整齐齐的码仔平地上,足足有二十万块,青砖一文钱三块,花了足足六十五两银子,这还是砖窑的老板去了抹去了零头之后的价格,
还有预定的黑瓦还没有送过来。
三堆青砖的旁边,是一堆小山一样的大木头,都是村里的青壮们进山里砍回来的,只要再稍作处理,便可以使用了。
如今平地上几个妇人和青壮用临时垒起来的土灶,架着大铁锅,熬了满满一大锅的糯米汁,里头还掺杂了一些一些只有工匠们才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建肥皂作坊的主要材料。
时值盛夏六月,天气虽然炎热,但村民们的干劲却异常的充足,一个个累的汗流浃背也不肯休息。
小卫氏便时常带人送来降暑的绿豆汤,还是特意用冰镇过的,每天的饭食也异常的丰富,卫家每天包一顿午饭,两荤一素,还有一个蛋花汤,荤菜之中,必定会有一个肥的流油的红烧肉。
吃得好了,工匠和村民们的干劲自然更足,干活也更加的利落。
花了只一个月的功夫,一座占地五亩的肥皂作坊,便拔地而起。
两层青砖垒起来的围墙足足有一丈高,那二十万块青砖还有些不够用,丁健又去砖窑那边定了十万块,才把这堵高墙建了起来。
同时,在肥皂作坊建起来之后,丁健让人把卫家也重新修缮了一遍,原先的一进院子变成了三进的大宅子,后院变成了二进的院子,后院后边的那五分菜地也被围墙包了起来,变成了第三进的院落。
除了原先的大门之外,卫家又分别在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围墙上开了两个小门。
七月初,肥皂作坊正式开业,稻香村村民们,每一户人家都和肥皂作坊建立起了合作的关系。
卫家将扬州城和附近几个乡镇的肥皂售卖生意都交给了稻香村的村民,由里正林三叔还有林族长以及村中的耆老们负责管理。
林族长和一众祖老以稻香村的名字,按户入股,在稻香村里头募集了资金,在扬州城和附近的两个乡镇里各自办了一家杂货铺子,主要是卖肥皂,还有一些村里人自己做的竹筐竹娄什么的。
肥皂依旧是每块十六文的售价,卫家拿十五文,他们抽取一文的提成,只是没有了那基本的十文工钱。
然后每三个月进行分成,收益之中的三成归林氏一族所共有,用于维护三间铺子的正常运行,其余七成按户平分(因为募资的时候每一户出的银子都一样多)。
村里还和卫家进行肥皂生产链上面的合作,有的负责收购肥皂作坊所需要的用到的草木灰,再转手卖给卫家。
有的则是为肥皂作坊提供每日熬煮肥皂之时需要的柴火,而且因为肥皂作坊的人多,所以肥皂作坊的菜蔬也是从村里头购买的。
为了肥皂作坊的事情,小卫氏又重新去了一次牙行,找的还是上次那个余牙婆,又买一批人。
在肥皂作坊里头工作的,全部都是和卫家签了死契的下人,不过卫家也很公道,没有压榨他们,每个人每天分到的工作并不繁重。
还给他们开出了不菲的月钱。
小卫氏和丁健还专程跑了一趟泰兴县,和柳县令的夫人,也就是柳存的母亲海氏,签订了合作售卖肥皂的契书。
卫家每个月向柳家提供五万块的肥皂,价格则依旧是每块十五文,除了稻香村负责的府城和那两个乡镇之外,柳家可以将其卖到任何地方,还有卖多少,也归柳家自己定。
卫家也借此靠上了柳家这颗大树。
柳家是淮南大族,族中许多子弟出仕,在朝中为官,其中官位最高的一个,是柳家嫡系的二爷,柳县令的堂叔,如今已经做到了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14767/343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