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处置贾珍
在搞明白事情的具体经过之后,贾琏对义忠郡王也是有了些关注。
在之前贾珍就找过贾琏,说是义忠郡王想要拉拢贾琏,不光如此,义忠郡王还曾亲自堵过贾琏的车子,想要拉拢贾琏,但都被贾琏拒绝了。
当时贾琏还劝说过贾珍,让其和义忠郡王撇清关系,现在看来,贾珍是听了自己的建议,所以才被义忠郡王设计的。
毕竟这世界上知道秦氏身份的就那么一些人,除了贾家的几个人,也就只有皇上和义忠郡王的人知道了。
皇上是不可能将这件事情说出去的,毕竟怎么说也是有辱皇室名声,所以最好这件事就这么当做没有发生过一样。
至于宁国府的罪过,找个别人的罪名就是了。
但是现在被人揭开了,那就是义忠郡王出手了。
一个御史……
没想到义忠郡王居然在御史中也有人,想到这里,贾琏心中冷笑,既然敢出手,那就等着贾家的报复吧。
还想着能够相安无事,太天真了。
不过经过这件事,贾琏对于义忠郡王就更加的看不上了,明知道贾家有他贾琏在,居然还敢出手对付贾珍,这是想着让贾家吃个哑巴亏还不计较吗?
想什么?既然你敢树敌,那就要做好受打击的准备。
敢招惹贾琏这样一个大敌,这义忠郡王的智商也不怎么样啊。
稍微调查了一番之后,贾琏便知道了参贾珍的御史是谁了。
这名御史在原著中也是有过名字的,就是那个和薛宝琴有关系的梅翰林。
翰林有很多种,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梅翰林,就是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庶吉士,说白了就是刚刚考上进士没没几年的人,这种人一般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当然了,进入了翰林院,那就有了一种希望,那就是进入内阁的希望。
在大赵,有一种潜规则叫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也就是说,进翰林院的都是进士,而能进内阁的,也都是翰林院出身。
反过来说就是,只有进士才能进翰林院,而也只有翰林院出身才能进内阁。
除此之外,翰林学士还是一个非常清贵的身份,那就是储相。
梅翰林能考进翰林院,足见其学识。
不过在听到是梅翰林的时候,贾琏也是有些无语,薛蝌和薛宝琴前段时间进京就是为了薛宝琴的亲事,也就是和这个梅翰林之子的亲事。
贾琏倒是没有关注过这个事情,不过听薛蟠说起过,薛宝琴的亲事好像出了问题,对方似乎是有些像要不认账了。
想到这里,贾琏便对着林如海说道:“姑父,这个翰林出身的梅御史,我好像知道。”
“哦?你还关注这些人?”林如海有些疑惑。
“那倒不是,我还不至于那么闲。”贾琏说道:“我之所以知道这个人,是因为此人和薛家有关,薛蟠有个堂妹,前些日子薛蟠二叔家的兄弟薛蝌送妹妹进京成亲,就是和这位梅翰林,之是没想到这梅翰林现在居然成了御史,倒是让人有些刮目相看了。”
贾琏将薛宝琴和梅翰林家公子的结亲的事情解释了一遍,林如海闻言有趣的说道:“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渊源,看样子梅家似乎是不想承认这门亲事了?”
贾琏点了点头,说道:“听薛蟠的意思好像是这样,不过这也倒是个机会,这两日我便让薛蟠那小子上门试探一番,若是出了什么意外的话……”
“你想怎么样?我可告诉你,不要乱来,此人乃是翰林院出身,现在还是御史,若是被人抓住了把柄,虽然你不会有什么事情,但名声绝对就坏了。”
“姑父放心,区区一个翰林,还不值当我亲自出马,一本就能解决的事情,顺便给那帮子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御史,一个深刻到骨子里的教训!”
林如海顿时无奈摇头,却也不好出言反对……
不过想了想,林如海也觉得无所谓,若是贾琏的名声坏了,对贾琏或许反而是件好事也说不定、
……
既然说了要整那梅翰林,贾琏自然是不会食言。
所以很快,整个京城便开始传起了梅翰林家的闹剧。
没错,正是薛大傻子大闹梅翰林家的闹剧,现在整个京城的市井坊间都流传了起来。
听说啊,只是听说……
梅翰林在年轻的时候,很是落魄,连填饱肚子都是困难,就更不用说是读书考科举了。
不过那时候梅翰林运气好遇到了一位心善的老爷,赠送了他一笔银钱让其专心科举。
梅翰林在当时接受银钱的时候,硬是约定要和那善人成为儿女亲家。
当然了,之所以会这样,主要也是为了银钱,毕竟从考秀才到举人,到进京考进士,可都是要花钱的。
而且这笔银钱的树木也不是小数目。
所以梅翰林当时的打算就是用儿女亲家的身份获得对方的银钱支持。
还别说,这梅翰林在考了几次之后,还真的就考中了进士,还进了翰林院成为了庶吉士。
可是在考中进士成了庶吉士之后,梅翰林就翻脸不认人了,不愿意承认这门亲事了。
一再找借口拖延婚事,结果直到薛蝌的父亲去世,薛蝌来送妹纸成亲,梅翰林干脆就不承认这回事了。
眼下,梅翰林为结过亲的儿子,与同僚再次结亲,简直不要脸到了极点。
而就在这几天,金陵薛家跑到梅翰林家,商量亲事,没想到梅翰林直接便否决了结亲之事,并且还对薛家人进行了侮辱,将对方赶出了家门。
这一下,就将薛家的人给惹怒了。
第二天,梅家大门口便被破了粪,直接将整个翰林街都弄的臭气熏天。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16753/575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