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暴躁的曹操,傻眼的袁绍
五日后,重整旗鼓的四十余万袁军直抵官渡城下,对官渡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然而,此时的曹操可不再如先前那般与袁军与城外决战,而是据关死守,袁军连攻数日不下。
袁军中军大帐中,勉强可以下地的袁绍焦虑的来回走动着。
“废物,一群废物,小小一个官渡,连连攻打了三日,依旧没有一丝将要攻陷的迹象,本将要你们这群废物有何用?”
众文武被袁绍骂的是狗血淋头,纷纷低着头,沉默不语,大帐内,一片沉静。
曹操龟缩不出,而官渡又是一座雄伟的关卡,除了强攻以外,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堂上的袁绍见帐内众人此刻的模样,气的胸口急剧起伏,伸出手,颤抖的指着堂下众人,道:“说话啊?怎么不说话了?”
“你们平时一个个的不是很能说吗?怎么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个就怂了?就当缩头乌龟了?”
说到这,气急败坏的袁绍一拳砸在桌案之上,骂道:“废物,一群废物……”
就在这时,文官一列中,缓缓的走出了一人。
来到大堂正中,冲着袁绍拱手一礼,道:“禀主公,在下有一计,或可破了官渡。”
此言一出,袁绍顿时心中一喜,连忙道:“正南快说,你有何秒计助本将破了官渡?”
没错,此人正是袁绍麾下的谋士之一审配。
只听审配缓缓的说道:“回主公,主公可令十万人马与官渡前筑一土山,其后,令弓箭手于土山之上每日不间断的朝着曹军大营放箭,曹操若弃此隘口,我军可乘势夺下,许昌可破。”
“好,正南此计甚秒,只要拿下官渡,其后便是一马平川,看那曹贼还能拿什么来阻挡本将的大军。”
……
次日,袁绍便于各寨之中挑选精壮之士,用铁锹土担,十万人马,一日之内,便在官渡前垒起了一座土山。
曹营的将士见袁军在自己的家门口垒起土山,率军杀出,想要阻止袁军。
奈何,连续冲了数次,都被麴义所率领的弓弩手挡住咽喉要路,不能前进半步。
不过数日,袁军便在官渡前垒起了五十余座土山,土山之上,立起高橹。
袁军弓弩手分成数波,轮换而来,于土山之上不间断的朝着曹军大营内射箭。
曹营之内,箭下如雨,连连数日,曹军的军心几近崩溃。
无奈,曹操只好召集众文武于中军大帐内商议。
曹军中军大帐中,当帐内所有人都为袁绍此土山之策而愁眉不展之时,从文官一列走出一个人,来到大帐正中,拱手冲着曹操一礼。
“主公,在下有一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眼下的困局。”
此言一出,帐内众文武的目光纷纷投到了此人的身上。
曹操听闻此言,猛的一下抬起头,望着堂下之人问道:“子扬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没错,站出来的这位文官正是历史上曹操麾下举足轻重的谋士刘晔,刘子扬。
刘晔本是淮南成德人,在袁术祸害淮南,将淮南弄的民不聊生的时候,正巧当时赶上曹操攻打徐州。
于是,刘晔便离开了淮南,前往徐州投奔了曹操。
刘晔此人也是极又眼光,在刘晔的眼中,天下诸侯中,能入的了他刘晔的眼的,值得投靠,又能投靠的,无外乎只有曹操和吕布二人。
吕布虽然也是一位明主,而且势力又强于曹操,但,有一个缺点便是吕布的名声不好。
即便吕布将麾下的几个州治理的有模有样,百姓也都安居乐业,但他欺凌天子,有事没事的就屠戮那些汉臣。
而刘晔又是正儿八经的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货真价实的汉室宗亲,如果他真的投到了吕布的麾下,在吕布欺凌天子的时候他该如何自处?
即便这些他都不管不问,但吕布真的能容的下他这位汉室宗亲吗?又会放心大胆的用他吗?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刘晔,最终还是选择了曹操。
此刻,刘晔轻咳一声,见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他也就不再吊他们的胃口,缓缓的开口说道。
“回主公,在想闲来无事之时,仔细研究过吕布的抛石车,也就是世人口中的‘霹雳车’,对于此车的制造方法,如今在下也是略知一二,我们可用此车破之。”
曹操听完大喜,令刘晔将制作方法画与图纸之上,召集随军匠人连夜制造出了百辆抛石车,分布在营墙内,正对着土山。
待土山之上的袁军弓箭手射箭之时,营内一齐拽动抛石车,巨石飞空,朝着土山之上乱打。
土山之上,无处躲藏的弓箭手顿时被破空而来的巨石砸的死伤无数,由是袁军不敢再登上土山射箭。
没过几天,审配又向袁绍献上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
军”。
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曹操连忙召来刘晔问计。
刘晔道:“此袁军不能攻明而攻暗,发掘伏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
曹操问道:“我军该如何御敌?”
刘晔道:“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
曹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伏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
却说曹操守官渡,从六月起,一直守到七月底,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曹、袁两家就在官渡这你打我一拳,我扇你一巴掌的毫无一点进展。
曹操只有兖、徐两州,自然比不得坐拥青、幽、并、冀四州,家大业大的袁绍。
这两个月以来,袁绍仿佛是跟这官渡死磕上了,一副不夺下官渡誓不罢休的架势,也不管百姓的死活,粮草不够就强征,粮草源源不断的从冀州运来。
而曹操就不一样了,本来家底就没人家丰厚,而他又把兖、徐两州当做根基之地,自然不会做出袁绍那等竭泽而渔的事情。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16753/779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