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就两句话,可是效用不小,不一会儿大门敞开,管事的先一步跑出来,说日升昌的雷大掌柜亲自出迎。余月亭一听立时动容,这个面儿给的不小,他还没想好怎么应对,大门左右一分,一个人款款迈步出来,笑吟吟说了句:“古掌柜,久闻你的大名,今日可算是见到了。”
晚了,急匆匆走进绸缎庄。这家庄子也是一条街上的大门脸,四扇排板门,一丈多长的黑漆柜台,柜台后一个个方格里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布匹,有宁绸,有湖里纺,有步云纱,有万县锦缎,甚至还有一个用西洋玻璃做的橱窗,里面展示着各地的绣工,蜀绣、苏绣、湘绣、粤绣各有几幅,都是令人啧啧称奇的精工。
一名伙计引着余月亭穿过前柜,沿着院落中的石板路走到第二重院看得出主人家也是一番苦心经营,铁干铜枝的老树遍布满园,都是碧叶虬结,霜皮突兀,怒根出土。院中无明池却有暗泉,但闻泉水滴答声,听久了心静自凉,又能发人怀古幽思。
“好去处!”余月亭不觉赞叹出声。
“三百年的老园子,没别的好,就是一丝火气不带,最是消暑。”阴影中有人边答话边走了出来。
一打眼间,余月亭还以为出来一位地仙。就见这个人年纪比余月亭大着几岁,身穿蓝绸衣裤,足登散底鞋,辫子盘两圈甩在脑后,手中一把折扇,双目炯炯有神,脸上挂着一丝漫不经意的微笑。
见是这样的俊雅人物,余月亭不敢怠慢,抱了抱拳道:“在下余月亭,敢问兄台高姓大名?找我前来有何事见教?”
“坐、坐,天太热,哪能一到就谈正经,先喝一杯大红袍解解暑再说。”
那蓝衣人一句不答,指了指树荫下的石桌石椅,请余月亭坐下。“这人还真爱说话,余月亭几次想插嘴都插不进去,只好既来之则安之,听他一个劲儿地往下说。
“你算是有口福,正宗的大红袍树一年只产八两菜茶叶,自打乾隆爷那会儿被雷击死了半边,就只剩下了四两。如今都在我手里,轻易是不给人尝的。”他这么一通夸,余月亭还真起了好奇心,端过沏好的茶水,用舌尖一点,又呷了小半口,慢慢地品,最后舔起一片茶叶在齿间细细嚼着。
“如何?”蓝衣人带着笑问。余月亭注目于蓝衣人,他却宛如浑然不觉,只是向紫砂壶中注水,将一小块白炭轻轻拨亮,动作就像新郎在拨开新娘子凤冠上的流苏,饶有兴味又一丝不苟。
江南的丝绸历来有名,做丝绸生意如果不赚钱,至少也不会赔钱。
接下来他忙着联系货和船。说到货,余月亭这次不会再弄一船苏伞了,他老早就瞅准了丝绸,希望能从丝绸上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余月亭本打算悄无声息地进货后便离开青州,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以两千多两银子做本钱的货,这在青州是史无前例的。要想瞒过他爹比登天还难。
余月亭上了雇来的货船,拉着丝绸悄悄地驶出了青州船埠。晓行夜宿,没过几天船从常熟福山驶进了长江水道。不几日便到了扬州,一路上还算顺利,没有遇到什么拦路劫匪。这条水路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危险,难道是自己运气好?不管怎么说,自己是闯了过来。
扬州商埠,店肆林立,非常繁华。江岸边的一只只装满货物的船进进出出,好不热闹。余月亭亮出了自己的旗号:昆山青州余富。招牌就是门面,看来余月亭很注重牌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注意自己的品牌和形象,也就是为自己奠定成功的基础,所以,商场上流行先赚名气后赚钱的说法。胡雪岩有这么一句话:无金字招牌,生意必是一片困境。他的经营要诀就是在金字招牌上下苦功,靠招牌打天下,把牌子做得越来越漂亮,终于成了天下第一块招牌。
再说余月亭,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苏州丝绸十分抢手。船刚刚靠岸,一些客商就闻讯而来。经过一番忙碌,不出半天功夫,一船的丝绸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余月亭拨拉算盘的手都有些酸了。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这趟扬州之行是稳赚了。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几个地头蛇摸样的混混上船了,余月亭赶紧陪着笑脸道:“几位爷,要买丝绸吗?”
“昆山青州余富,谁让你来扬州做生意的?”带头的一个人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扬州难道老子就来不得?再说,管天管地还管老子拉屎尿尿?这当然是余月亭心里想的。
好汉不吃眼前亏,退一步海阔天空。余月亭保持着微笑的姿态,说道:“几位爷,小本生意,这是小意思。”
余月亭本想用碎银子打发了这群地头蛇,没想到领头的那个一下子把银子打翻在地,恶狠狠地说:“扬州是你想来就来的吗?马上给老子滚。”
见领头的发威,其他小混混也不甘示弱,把船里剩余的丝绸踢翻在地后,还不忘了踩上几脚。
余月亭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几位爷,有事好商量,不要这样,不要这样。”
“这还像句人话,在爷的地头做生意,就是要交保护费。”领头的伸出一把手。
“五十两?”
领头的摇摇头。
“五两?”
“你他妈的打发要饭的啊?”
“五百,五百两?”
“快给大爷拿钱,否则烧了你的船。”领头的叫嚣道。
五百两,还什么保护费,这不是明抢吗?一路平安无事,没想到在这热闹的扬州遇到这种无理的事情。余月亭下意识地捂紧自己的钱袋,暗下决心,就是被打死在船上,也不屈服。
“敬酒不吃吃罚酒,打死这个青州乡巴佬。”
一场群殴眼看就要爆发了,而瘦弱的余月亭绝对无法在这场博弈中取胜。在这种关键时刻,一个人出现了。
“掌柜的,还有丝绸吗?”一个彪形大汉出现在船头。
这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一边倒的局面,这群小混混就像峨眉山上的猴子看到老虎一样,再也不敢造次。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在南方名震一时的张士德,本名张九六,江苏泰州人,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张九四)的胞弟。他从小跟随兄长以运盐为生,经常受到大户人家及官长的欺压,后来张氏兄弟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举起义旗。他在张士诚诸弟中最是强悍有谋,功劳也是最大的。
“张哥,没想到您会来,哥几个也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混口饭吃,您别介意。”
“你们就这样混饭吃吗?还不快滚?马上从我眼前消失。”
刚才还无比嚣张的小混混们夹着尾巴离开了货船。可见,这个人在黑道上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谢谢张大侠解围,在下不知道怎么谢你,就送您几匹丝绸吧。”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17683/460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