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勋安自幼就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在课本上,各种文教资料上都被大大的宣扬。可是国人也都知道,历史上关于黄河水泛滥致沿岸居民无家可归民不聊生的记载也是数不胜数。
他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么一条母亲河会如此无情,隔上几十年就要泛滥一次,为什么人们还坚称它为母亲河。
他虽然不是环境专家,在亲自实地考察大禹渡以后,心里也多多少少有一点理解。这里属于黄河的中游和下游的交界,往上是著名的黄土高原,往下是中原大地,大多是海拔较低的平原。
落差大水流急,裹着黄沙的水流到了中下游地段,随着水流的减缓,泥沙大量沉积,竟把河床抬得比两岸的农庄农田还高,一旦水流暴涨,堤坝承受不住压力河水必然外泄,淹毁农田和村庄。
考察过后,许勋安做了一个大禹渡口附近的地质模型,洛儿也当然小徒弟帮了不少忙,和泥,拣石头都是她的活,孙丕负责拎水。这两人帮忙的时候还觉得奇怪,实在看不懂许勋安在弄什么,直到一步步显形才恍然大悟,心里的佩服又增加了一分。
许勋安让孙丕舀一瓢水从上游倒下去,流水裹着泥沙哗哗地往下流,在大禹渡口,落差更大一些,流水不断冲击两岸的堤坝,北岸是岩石,影响不是很大,南岸却是刚筑的坝子,几瓢水下去,堤坝就被水流裹走了一半,变得越来越薄。
许勋安又围着大禹渡口挖了一个坑,可以囤积一部分水,从上游裹下来的泥沙也都沉淀在了水坑里,过不了多久就得清理一次,否则还是一个隐患。
反复试验了几次,根本找不到一劳永逸的方法,治理水患只能靠世世代代人不断的保护环境,定期清理河堤淤泥,定期维护防水设施排查隐患。
不过他也没有放弃,反复试验几次,总算找到了最佳方案。在模拟水坑的另外两个方向都开了水渠,用水闸控制,涝时分流旱时灌溉,这样周围的滩涂土地都可以用来耕种,不用担心随时可能爆发的水患。
他在水库周围设计了几架风车,旱季时可以把水库的水抽掉不少,用于灌溉周围的农田,也可以趁机清理水底淤积的泥沙,一举两得。
许勋安忙碌了两天,才把自己试验的经过和最终得出的最佳解决方案详细地写了下来,装订成一份《关于预防和治理大禹渡口洪涝灾害的建议书》,带着这份建议书进城去找李思志。
李思志对许勋安的能力深信不疑,他的老师是张子衡,从前他就经常听老师称赞许勋安有治世之才,看过许勋安写的建议书,他更是深信不疑,连写向皇帝写了一封奏报,和许勋安的建议书一起送往长安。
他原想在奏报里推荐许勋安来做下一任陕州刺史,被许勋安拒绝了。
如果这事往前倒一两个月,许勋安说不定会非常乐意,可是经历了那么多事,他认清做官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没有强硬的后台,只能束手束脚地受制于人,他觉得自己还是要沉淀,要积累自己的资本,以后做官也做得有底气。
李思志虽然觉得可惜,还是尊重他的选择。
洛儿并不知道师傅主动拒绝了一个当官的机会,她甚至担心师傅的计划再次被皇上拒绝,她知道师傅每一份计划都经过反复斟酌,尤其是这一次,她看着师傅一次又一次地还原大禹渡的模型,不厌其烦地推到重建,就是要确保跟实地情况达到一致,得到的结果真实有效。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19797/492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