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勋贵拿出了银子,那宫里自然也是要拿出六百万银子。
这件事弘治皇帝也和朱厚照谈过,內帑虽说有钱,可也不过五百万两,就算和户部一样,拿今年一百万两的金花银入进去,可弘治皇帝还是还是有些不放心。
弘治皇帝一贯是把鸡蛋放进好几个笼子里,一把梭哈,不是他的风范。
面对弘治皇帝的担忧,朱厚照当时拍着胸脯说绝对有钱。
如今,朱厚照也顺水推舟,就在这天,正式成立了大明皇家投资商行。
成立后的第一笔买卖,就亮瞎了众人的眼睛。
朝廷上上下下都在盯着镇国府的下一步举动,紧接着,镇国府传来消息,大明皇家投资商行的第一笔买卖就是从内廷和三位国公手里收购煤田。
所有人都傻了眼,谁都没想到太子爷会来这么一出。
从皇帝手里买地,出了太子,还真的没人敢做。
其中的意思再也明显不过了,就是傻子都看的出来。
可问题就是,镇国府的行为是无可指摘的。
地是在皇帝和张懋几人手里,这个什么大明皇家投资银行也是陛下占了大头,可要是追究起来,是镇国府去买人家的地,合情合理啊。
但实际上就是左手交到右手啊,开价的是宫里,买的也是宫里,唯一的问题是,买的钱里可是有自己的钱啊。
弘治皇帝看到时也是一时懵了,还能这样做。
自己卖给自己?
不过转过这个弯以后,弘治皇帝也是乐了。
“萧敬,你说说,这些地要多少银子,”弘治皇帝眼里发光,哪里还有天子威严的气度。
这事怎么可能不高兴,买地,自己可没有花钱啊,卖地,自己是要拿八成的大头啊。
这平白无故,又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萧敬心里只想用太子的口头禅卧槽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太子多亏是太子啊,换作无论是官员还是宦官,估摸着就没人玩的过啊。
这法子也亏的太子爷想啊,那百官勋贵的钱买自己的地,怎么看怎么都是把百官当做冤大头,挣了百官一笔啊。
萧敬哪里见过陛下这样,现在可算明白了,陛下当年总是对有些官员弄些稀奇东西进贡內廷严加斥责,现在看来,陛下是嫌少啊。
你要是有本事像太子一样,动不动就是百万两打底的,你看陛下收不收。
不过想归想,萧敬还是一脸笑着,“依奴婢看啊,这事还得殿下和陛下商量着来,奴婢不懂这些,实在是不敢随便出口。”
弘治皇帝点点头,赞许的看了眼萧敬,他就是喜欢有自知之明的人。
“你说得对,传太子入宫来”。
很快,朱厚照入了宫,不到半个时辰就心满意足的离开。
弘治皇帝专门交代了朱厚照,说是冬天马上就到了,这蜂窝煤万万不可耽误了,即便是少挣一些也要让百姓用上,熬过这个冬天。
紧接着,镇国府传来消息,大明皇家投资商行将以五百万两白银的价格买下煤田,将会最快投入生产。
五百万两,分给內帑足足四百万两,张懋等人没人也拿了三十余万两。
这样一来,相当于宫里这需要出两百万两就足矣了。
只不过钱这东西,尤其是几百万两的买卖,弘治皇帝哪里放心全权让自己儿子来办。
他能挣钱这不假,可问题是,他花起钱来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阔绰到他这个老子都头皮发麻了。
所以啊,理所应当,所有的资产自然就有弘治皇帝这个大股东负责,并且规定了万两以下太子可以自己支配调用,可要是万两以上,必须让弘治皇帝做主。
这一点上上下下一致拥护,毕竟,钱在陛下那总归是在太子那靠谱一些的。
弘治皇帝在暖阁噼里啪啦打了一夜算盘,看着账面上的数字,心花怒放,一点疲惫都没有。
多年来一直为钱银担忧弘治皇帝可算是翻身做了主啊,这才多久,不到一年,內帑里的白银,比自己登基到现在攒的银子多了五六倍都不止啊,按这个发展下去,看起来要给自己先定上个小目标,挣它一千万。
弘治皇帝自己碎碎念叨:“太子说的对啊,这会攒不如会挣啊,金玉良言,金玉良言啊。”
朱厚照几日的功夫,还真的整出来个什么章程。
送去给弘治皇帝过目以后,很快就在西山挂起了告示,广而告之。
谢步东也来禀告,说是交代采买的镐头,各类物资什么的都已经采买的差不多了。
现在,万事俱备,就剩开工了。
告示下刘瑾专门安排了识字的小宦官在一边加以讲解。
“身强力壮,年纪在十六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每人每天上工五个时辰,上午两个时辰,下午三个时辰,中午管饭。
每人每天定量,每多采一千斤会有补助,每月一两银子。
年龄四十岁以上的,负责做蜂窝煤,每人每天五个时辰,一个一千个以上,每多做十个,一文大钱,一个月五钱银子。
若是年纪不足十六,或是体弱者,孤苦无丁者优先可以去帮着做做饭,看看工,包吃包住,每月三钱银子。
镇国府将不在提供饭食,以上镇国府所需的人,一经录用,先发一月工钱,以供生活。”
告示下面的人一个个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地发出惊呼,盘算着家里几个壮劳力,挖煤能有多少,做煤球能有多少,实在再不济,做做饭又能拿多少。
要知道,他们多少人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一年,腰都抬不起来,从地里刨出的哪有大明银子,最多也不过是些铜钱罢了。
至于说是不再白吃白喝,任何个要脸的也都不好意思了,这些日子全靠太子爷养着这几万人,他们养活家里几口人尚且都困难无比,更别说这么多人的吃吃喝喝了。
再说了,人家太子爷也算是仁至义尽,还先发一个月的工钱,这世上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东家啊,太子真不愧是太子啊。
一时间,家家户户的堂屋里中间摆着的不是灶王爷,而是专门请了识字的人写的排位,一个是陛下,一个是太子。
有些稍微富裕些的,还招人做了两人像,不过家家户户,每日早上起来,有些上香,若是真的贫困无比的,也是一家老小恭恭敬敬的磕上三个响头,希望皇帝爷爷能活上百年千年。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0037/550645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