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顶点小说 > 天圣令 > 第23章 帝服祭庙

第23章 帝服祭庙

明道元年二月,宸妃李氏病故。一个后宫老妃嫔的去世,本该是一件极小的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如同一滴水落在水面上,溅不起一点浪花来。

这一日崇政殿两宫皆在,宰相吕夷简单独入见,回奏完朝事,忽然道:“臣听说大内有一宫妃病故,不知太后以何礼安葬?”

太后脸色大变,看了一眼赵祯,立刻站了起来道:“皇儿,你随我进来。”说着,拉着赵祯的手转入后堂,一直将赵祯送到保庆宫杨媛的手中,这才转回崇政殿,见吕夷简仍然拱手侍立着,她转入帘后独自坐下,这才脸带愠色道:“不过是一个宫妃死了,此事自有宫规处置。宫闱之内的事,何劳你相公在此饶舌?”

自吕夷简进献《黄台瓜图》之后,颇得太后倚重,自此掌中书省以来,亦是极少违了太后之意,此时忽然发难,实令太后又惊又怒。

却见吕夷简拱手道:“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应当过问?”

太后听着这话字字刺心,不由地大怒,拍案而起直指着他道:“你——”忽然冷笑一声,声音寒冷如冰:“吕夷简,你又听说了些什么?”她顿了一顿道:“你又有何意图,莫不是想离间我们母子吗?”

太后素来极少动怒,吕夷简听得她的语气,心中微微胆寒,终究还是镇定地道:“太后若不念及刘氏一门,臣不敢言。若是念及刘氏一门,臣不敢不言。”

太后听了这话,心中一惊,坐了下来。她看了吕夷简一眼,见他仍是站着,放缓了声音道:“赐吕相公座。”

内侍罗崇勋早就机灵地搬了一张过来,吕夷简谢过恩坐下后,才又听得太后幽幽地道:“吕相,你这话是何意?”

吕夷简轻吁了一口气,这一步总算是押对了,这才放下心来从容地道:“臣是愚钝之人,只是有些事情,太后如今春秋正健,自然无人敢提,若是太后千秋万岁之后,那又该如何?”

太后立刻醒悟,轻叹一声道:“我如今才知道,谁才是真正忠心于我的人。实不相瞒,病故的宫妃,仍是李顺容,我已封她为宸妃。”

吕夷简深通典故,闻言脱口道:“宸者,帝王之所居也,古来少有用于妃嫔之号,唯有唐高宗时曾议此号加于武氏。宸妃之位,在四妃之上,仅次于皇后。太后待宸妃娘娘并不失礼,唯其如此,再以厚葬,举殡于洪福院,则更为圆满了。”

太后微微一笑:“吕相说得甚为有理,既然如此,则此番李宸妃的殡敛之事,皆由你全权处理吧!”她看了看身边的内侍,又道:“崇勋,由你帮着吕相处置李宸妃的后事。”

罗崇勋忙跪下应了,吕夷简也忙跪下,但见太后起身,直向内宫去了,两人这才站起身来。

罗崇勋向吕夷简行礼道:“奴才奉旨办差,一切均听候吕相公吩咐!”

吕夷简忙还礼道:“公公是太后最心腹的人,下官有一句话要先说定,为防将来有变故时早做准备,李宸妃不能马上下葬,当以水银保存凤体不坏,以檀木为棺,停灵于洪福院中。还有……”他沉吟了一下,罗崇勋忙道:“吕相若信得过奴才,有话尽量说出来好了!”

吕夷简顿了一下,才缓缓道:“夷简放肆了。我以为李宸妃大殓时,应当着以皇后的服饰,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将来有变,莫谓夷简言之不预也!”

罗崇勋忙入内宫,将吕夷简的话禀告太后,太后听后点了点头道:“一切按吕相的建议去办。”

吕夷简奉旨,与罗崇勋在皇仪殿冶丧,将李宸妃的遗体以水银保存,停灵于洪福院中。两人私下商议已定,所用到的一切物品,皆以皇太后的仪制使用。

此时辽国传来消息,辽圣宗耶律隆绪去世,其子耶律宗真继位。耶律宗真乃是宫女萧褥斤所生,被齐天皇后萧菩萨哥抱养,立为太子。齐天后为人慈善,萧褥斤却颇有心计,在耶律宗真去世之后,擅改了遗诏,自立为皇太后,先是将齐天后囚禁流放,又恐宗真从小由齐天后抚养母子情深,为免后患,又派人将齐天后毒杀。

太后看了奏报,不由地心惊,对杨太妃叹道:“你瞧瞧,这就是契丹皇族里头的事情,这齐天后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后,竟然这般地没算计,任人宰割?”

齐天后抱养宗真,辽圣宗去世,这些她们原先都是知道的,却不曾料想得到才不过短短几月,情况竟然会急转直下,堂堂国后竟然被一个宫女这般轻易杀戳,实是罕见。

“这皆是因为失势的缘故啊!”太后轻敲着御案叹息道。

此时已经夜晚,杨太妃今晚过来,原是为商议中秋节举行宴庆而来,今年闰八月,有两个中秋节,应该如何举宴,却是要费神安排的。请了太后的旨意,第一个中秋在蕊珠殿设宴,百官皆参与;第二个中秋在会庆殿设宴,只须请宗室即可。

两人正说着,忽然外头传来阵阵喧闹之声,远远地只听得连铜锣之声都有了。太后站起身来道:“怎么回事,半夜三更地吵什么?”

却见江德明急忙跑进来跪禀道:“回太后,宫人舍那边走水了,火势还在蔓延,奴才斗胆,请太后暂时移驾后苑。”

太后吓了一跳,几步走到窗边,推窗一看,但见远处火光冲天,映得半天火红。不及思索,立刻拉了杨太妃。

往外走去,边走边吩咐道:“立刻随我去延庆殿,接了皇帝出来。叫人去寿成殿通知皇后以各宫诸妃,大家都会集到后苑观稼殿去避火。”

太后方出了崇徵殿向南走了几步,却见前面一行人匆匆过来,当先一个却不正是皇帝。

“是官家吗?”太后方问出口,只见赵祯快步跑过来,拉住太后道:“大娘娘,这时候了您还往哪儿去,快去后苑避火!”

杨媛在太后身后,忙笑道:“太后正想去叫官家呢,哪晓得官家和太后想到一处去了。”

母子三人避到后苑观嫁殿,但见半天火起,足烧了半天,才见火光暗了下去。

次日职司来报,此番大火,延及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崇徽、天和、承明、延庆八殿,殿中册符等均被烧掉,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崇徽、天和、承明、延庆这八大殿,皆是宫中的重要大殿,崇德殿为素日视朝之前殿,长春殿是常日视朝之殿,滋福殿是仪制之殿,会庆殿是大宴之殿,承明殿是通向后苑之殿,延庆殿原名万岁殿,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殿,崇徽殿是太后日常起居之殿,天和殿是崇徽殿的西殿。此八殿受损,实是令太后大为震惊,立刻令宰相吕夷简为修葺大内使,枢密副使杨崇勋为副手,重修大内。同时下令大赦天下,诏求各方进言。

两宫暂时移到延福宫,同时令人加紧修复八大殿。

火灾后,太后下旨,查严火灾的元凶。皇城司在火灾现场发现了裁缝的熨斗,认为火灾的源头便以此而始,当下找到那裁缝,送至开封府治罪。时任权知府事的程琳,命人画了火灾的走势后上书太后,说后宫人口密集,居住地区狭窄,烧火的厨具、裁缝的熨斗等都靠近木质的墙板,时间长了,天干物燥,就容易发生火灾,不可怪罪于一人。

程琳本是据实上奏,不令人入冤狱,不想御史蒋堂亦闻风上奏,道:“火灾突发,焉知非天意,陛下当借此事,修仁德以应天命,岂可归咎于宫人,岂不更遭天谴。”

太后听了这话本就恼怒,偏是又有人多事,指着这场大火作名义,殿中丞滕宗谅、秘书丞刘越准上书说:“国家以火德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又将还政之事重提。

滕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乃是至交,两人政见相同,言行极为合拍。大名鼎鼎的岳阳楼,便以滕子京的修建、范仲淹的题记而千载为人传颂。

太后虽然纳了吕夷简之言,当众烧了武后临朝图,将朝野上下轰轰烈烈的各种劝进称帝的举动按了下来。可是她虽然明面上表示不会再进一步,并不代表她实质上各种行为,越来越向武则天靠近。

江山在握的滋味,实在不是能够轻易放下的。

而契丹齐天后被杀之死,更是一面镜子,照出失势之人的下场。

太后赦了那裁缝死罪,却将蒋堂、滕宗谅等上书都压下。

此番八大殿只是受损,修复亦是极快,两个多月后,八大殿均已经修复完毕。十月旬,修葺大内使、宰相吕夷简以大内修复完毕,来向太后复命。

太后在资善堂召见了吕夷简,嘉奖了一番,又将滕宗谅与刘越的奏折给吕夷简看。自太后临朝称制以来,尤其是当今皇帝大婚之后,这一类请求太后还政的奏折,隔不久便会有人上一道,只不过从刚开始的宰相王曾副相晏殊等辅国重臣一直下来,到如今基本上进言的官员官位却是越来越小了,这类的奏折吕夷简看得多了,并不以为意,却见太后如此郑重地特地提出来,倒是吃了一惊,知道今天必不会轻松了。

太后笑道:“吕相有何见解?”

吕夷简也笑道:“不过是书生意气罢了,太后实不必在意。”

太后也笑道:“宫中失火原是常事,打从太宗朝到先帝在世时,我都亲眼看过多少回了,为什么到我手里头,就都成了我的失德,天象示警了?我自问临朝以来,边境、百姓、律法、国政都不曾听到过抱怨声,难不成是对上天敬奉的不够,所以每每指着天意说事?”

吕夷简暗暗心惊,难不成太后也有意效法先帝,真宗年间的大兴祥瑞之风,近年好不容易才压下来,若是为几个书生的意气用事而再兴起,岂非大大地不妙,忙道:“太后理政,天下归心,国泰民安,何必计较些须不晓事的人自言自语呢。”

“虽则如此,你们明白,可天下人未必明白。”太后盯着吕夷简道:“此番八大殿修复完毕,须得诏告天下,禀明上天才是。”

吕夷简揣度着答道:“太后的意思是——”

“祭庙告天,”太后站起来道:“我要天地、百姓和祖宗都知道,如今天下太平,民泰民安,八大殿已经修复完毕,更胜从前。”

吕夷简松了一口气,祭庙告天并不过份,亦是常情,也不算太糜费,太后方才拿这奏折说事,令他实实捏把冷汗,不知道太后的用心会到哪一步,见太后这样一说,他立刻轻松地说:“是,臣这就去安排。”

“慢着,”太后这才把手中一份草诏叫人递给他,轻描淡写地说:“这是这次祭太庙的仪制,你照此准备。”

吕夷简松了一半的心又提了起来,太后越是说得轻描淡写,他越是听得出其中的不轻松来,接过草诏一看,像他这般老于城府的人,手都不禁轻轻颤抖起来,“扑通”一声跪倒:“太、太后……”

太后若无其事地问:“怎么了?”

吕夷简实在不能不惊,草诏上写着太后祭庙告天,要穿全套天子祭庙时的冠冕,一刹那时只觉得整个人都呆住了,一时回不出话来,半晌才道:“这,只怕百官们不敢奉诏。”

太后显得很和气,询询善诱地:“别说得这么不着边际,百官们有哪几位不奉诏呢,吕相怎么就能代表百官全部之人,而断定无一人奉诏呢?”

时近初冬,吕夷简头上的汗却在一滴滴往下滴:“这……”

太后悠然道:“你身为宰相,自然有办法说服百官是不是?我知道吕相的口才一向很好,只看用不用心罢了!”

吕夷简知道太后是提及那次他上《黄台瓜图》之事,心中一冷,却仍想问一句:“太后为何一定要如此呢?”

太后冷笑:“你倒看看你手中的奏折,如今我还活着,就有人再三生事。若不给天下一个明证,异日我若不在了,后世子孙不知道的,倒笑我无胆无才呢。”

“太后,”吕夷简大为震惊,抬头不由地失态了:“臣竟不知道,太后心里是这么想的。”

“下去吧!”太后挥了挥手,吕夷简无言退下。

太后既然决心已定,吕夷简知道已经不可违拗。退回去静静思索,不由地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自己放心得太早了。回想太后当年谋皇后之位,也是在群臣反对之下,主动上奏表示退让,却是过得几年,所有的反对理由和反对之人都已经不构成威胁后,才水到渠成地接受四方祝福而穿上凤袍。

太后的个性,从来就不会真正地退让过。

吕夷简冷静地想了想自己目前处境,他要阻止太后走得更远,然而阻止的办法,却必须是以退为进,尽量依从太后的意思,否则的话,他将是下一个被太后换掉的人。前车之鉴已经有寇准、王钦若、丁谓、王曾、曹利用等人了,他又何必再凑上去添数呢!

他只有仍在相位上,才是保持现有状态最好的措施。一副《黄台瓜图》,保住了他的相位,也将太后称帝的最大助力钱惟演排除在朝堂之外,已经是他进了一大步。现在太后要进,他何妨有条件地作一退让呢!只要这退让,没有退出他的底线,没有影响到更新换代的危险,当前实在不宜触怒太后,因为太后如今的权势,任何触怒她的人只有失败。

他心中甚至暗暗闪过一个大不敬的年头,太后毕竟年事已高了,而皇帝却如旭日初升,那么只要缓和太后的心境,使太后不至于强硬地决断去迈过那一条底线,便一切都好办。

十一月,太后诏书下,命礼官详定皇太后谒庙仪注。太后欲纯用帝者之服,参知政事晏殊以《周官》王后之服为对,被太后扔了回来。

太后与众辅臣在僵持中,参知政事薜奎等一力反对,太后却不放在眼中。经过大半个月的僵持,宰相吕夷简提出了折中的办法,太后仍以帝服祭太庙,戴仪天冠、着衮龙袍,其余绶、带、圭、佩等等一应天子祭天服制俱有,只是少了宗彝、质章,去掉了佩剑。

等到自内宫终于将太后批复在已经来回拟了几十遍的草诏上“可”字传进中书省,吕夷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半个月多来,他的头发也为此白了一半,还好这一关总算过了。

太后定下帝服祭庙告天的事后,又发布了一道诏令,因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崇徽、天和、承明、延庆这八大殿修复完成,以原名不祥,重新命名。

太后所居崇徽殿,更名为宝慈殿。

同时,改视朝前殿崇德殿为紫宸殿,常朝之殿长春殿改名垂拱殿,滋福殿为皇仪殿,会庆殿改为集英殿,天和殿改名观文殿、承明殿改名端明殿、延庆殿改名福宁殿。

除此之外,又顺势改了几个未受火灾的宫殿宫门,南三门的正门原名正阳门改名宣德门,西华门北门大宁门改名宣祐门,东西两掖门原名勤政门改名嘉福门,后苑东门原名宣和门,改名宁阳门。又有清净堂改名寿宁堂,紫云楼改名升平楼,玉华殿改名琼华殿,集圣殿改名肃仪殿,化成殿改名玉宸殿等等。

一道旨意下来,顿时将大内宫殿的名称,改了大半。参知政事晏殊接了旨意,对着宰相轻叹一声:“不知道何时,会再下一道旨意,将三省六部也改为凤阁鸾台、春夏秋冬!”

吕夷简苦笑一声,太后的作为一直是向武则天看齐的,武则天废中宗,登基之前,便下旨将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门下省改称鸾台,侍中为纳言,中书省改称凤阁,中书令为内史,宰相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尚书六部也改了名称,吏部称天官,户部称地官,礼部称春官,兵部称夏官,刑部称秋官,工部称冬官。

太后如今,却是先从内宫的殿名着手,接下来,祭庙告天,更是一步步地接近武则天走过的路了。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1061/5097615.html

本站地址:shenhaiyujin.com
最新小说: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兰芳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