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很多策略方针都与曹操针锋相对,但在用人上,聪明所见略同!
刘备用人史上最精采的一笔是三顾茅庐。三顾茅庐表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思贤若渴。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这位经国济民之才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三分,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蜀国后来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的。不仅如此,诸葛亮最后决定出山,亲自辅佐这位皇室后裔。
诸葛亮为他妙计得荆州,使“困龙”得以人海;诸葛亮为他智取益州,使刘备最终称帝;诸葛亮还为巩固与发展刘蜀的基业八面应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直至最后的“星落秋风五丈原”。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后来的蜀国。刘备这一次用人的成功,奠定了他日后的整个基业。
刘备的另一用人妙笔是“以情感人”。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拜为异姓兄弟,义同一体,誓同生死。关、张二人死心踏地地跟随他出生人死,驰骋疆场,成为刘备创业的股肱大将。
刘备靠了关、张二人的帮助,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由一个“贩履织席为业”的贫民小儿一跃成为县尉。从此跨人逐鹿中原的行列,并最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集团。
刘备用人可谓登峰造及。但他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导致后来蜀中乏人。
与刘备息息相关的是诸葛亮,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问题,不及刘备一半!
诸葛亮在隆中时自称卧龙先生,才高八斗,诸葛亮一生征战无数,可谓战绩卓著。他通晓兵法之道,经常用兵如神,但在人才的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大家深思。
任人唯亲,不培养人才。在刘备三顾茅庐后,长期处于征战状态,这样就造成了蜀国除了五虎将外,几乎无可用之将。
而五虎将中,赵云是刘备借来的,关羽、张飞本来就是刘备的兄弟,黄忠是刘备哭来的,马超是后来的降将,基本上自诸葛亮跟了刘备后,蜀国几乎没有培养出多少人才,即使后期诸葛亮想尽办法引进的姜维,也不是由蜀国内部培养的。
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诸葛先生有时用人也疑人。如在使用魏延的问题上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魏延曾反刘表而欲亲刘备,而后几经转辗,终投于刘备帐下,可诸葛亮认为魏延天生有“反骨”,处处防他,最后诸葛亮去世时还特意用计杀了魏延。
诸葛亮作为一代名臣,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但在制度的执行方面,诸葛亮也无法逃过看重人情的弊端,他也因人情原因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之中,自然在制度的执行方面也打了一定的折扣。
如关羽立了军令状但在华容道放跑了曹操,按照军法应进行处理,诸葛亮只是一笑了之;诸葛亮眼看就要打出歧山,却被刘禅的近臣召回,本欲杀之,却被刘禅一言而释之。
虽然马谡事件诸葛亮主动上表,请求“自贬三等”,但他这种行为靠的是自己的觉悟,不是制度的约束。
诸葛亮的个人能力和人品相当杰出,起初他也想成就一番事业,在刘备去世后,蜀国就开始走向衰弱,以至于“环顾左右,无人可用”,相信这个结果并不是他所想看到的,而这个结果又让他自己更加事必躬亲。
诸葛亮之所以“事必躬亲”就是没有进行充分授权,原因有三:一是蜀国没有系统培养出人才,认为无人才可用;二是没有发挥下属的潜能,不敢把权力下放;三是虽然短暂地放了权,却又患得患失。这样一来,导致他事事不放心,工作越来越忙。
诸葛亮在用人思想方面的失误是造成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1536/569403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