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讨论政务,杨士奇心平气和道:“我已去函户部、兵部,要他们整理账目簿册,不管陛下打与不打,朝廷是个什么样子,什么光景,陛下都得知晓才是。”
金幼孜一听这话,就有些不大乐意,顿时皱眉道:“什么叫打与不打?这个时候是御驾北征的时候嘛?朝廷在南边和东边都有战事,太孙也刚刚大婚,朝廷连轴转,连个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这个时候再要北征,整个朝廷都要被拖垮!”
他是反对皇帝御驾北征的。
杨士奇哼哼了两声,终究还是觉得这位次辅说的没有错,最后也只能是哼哼着。
倒是走在最前面的首辅杨荣停下了脚步,回头看向两人:“五军都督府那边,关于东海舰队监军郑忠,有没有消息过来?”
如今地方卫所及边军的一切事务,都有五军都督府主持操办,并不几乎是沦为了卸掉文武体系,按照征召兵士的杂物。
这让朝廷,或者说以内阁为首的文官体系,对于大明军方的事情总是知道的很慢。
杨士奇撇撇嘴:“兵部方宾那边没有问出个子丑寅卯,倒是夏元吉那边,听说郑忠已经给了回信,要户部安排官仓兵丁到江口码头等着。”
方宾是兵部尚书。
夏元吉掌管户部。
杨士奇这番话,一来是在提醒兵部现在不中用了,二来则是在说户部那边马上要有一批银子入账。
杨荣掌握了情况,默默点头不再说话。
几人没多久便已经是走到了内阁班房门口。
刚一进院门,杨荣三人就看到头先赶过来的徐景昌,正站在值房门口和一人聊着天。
等离着再近一些,三位老大人这才看清,那与徐景昌聊天的竟然是太孙身边的亲卫朱秀。
三人默默对视一眼。
最后还是杨荣走到了近前问话:“太孙人呢?”
他有些担心,昨日刚刚大婚的太孙,正是年少容易沉迷女色的时候,只怕这个时候还在东宫里头酣睡,忘了已经是大明监国,担着处理朝政的事情。
朱秀年少鬼精,眼珠子一转道:“太孙已经在值房里等着诸位老大人了。”
说完,他还故意抬头看看天。
虽然还没有大亮。
但这番动作,大概是在暗示三人。
你们看看,太孙昨天刚大婚,今天就起的比你们还早,过来处理政务。
若不是杨荣三人上了年纪,脸上的皮够厚,只怕这时候已经是羞愤不已了。
而朱秀却已经是乘机先进了值房,赶忙走到朱瞻基面前。
此时的朱瞻基,正以一个格外不舒服而怪异的姿势,缩在椅子里酣睡着。
外头就是已经到了的内阁大臣和徐景昌。
朱秀想了想局面,一咬牙,一手虚掩在太孙嘴前,一手抓住对方的胳膊重重一推。
朱瞻基猛的睁开双眼,还没等他惊呼起来,就被朱秀一把捂住嘴巴。
“太孙,内阁已经在外面候着了。”
终于是补了小半个时辰觉的朱瞻基,猛的惊醒过来,赶忙将双腿从桌子上收下来,从桌子上胡乱的找了一本奏章打开。
他清了清嗓子,故意将声量提高:“请了老大人们进来。”
还没等朱秀担起传话太监的任务,杨荣就已经带着徐景昌、金幼孜、杨士奇走了进来。
“臣等参见太孙。”
朱瞻基赶忙起身,胡乱的挥着手走到杨荣面前:“老大人们辛苦,快快入座。”
杨荣几人也不推辞,按照位次各自落座。
朱瞻基回到自己的位子上,也不坐下,而是揣着手从几人的脸上扫过。
都是人老成精,久经朝堂的老人,光从脸上根本就看不出他们内心的活动。
朱瞻基也不急,轻轻一笑:“陛下仁慈,有感于太子操劳多年,又恰好我业已大婚,这才要我帮太子暂时挑起担子。这往后一段时日啊,还望诸位多多提点,莫要因我误了国家的大事。”
这是交底,他朱瞻基不是专权的人。
但同时也是在暗示在场的人,有关于太子被夺了监国的位子,只不过是因为皇帝觉得太子这些年太累了。
杨荣三人都没有说话。
徐景昌眼角瞅了一眼三人,然后爽朗开口道:“太孙年少有成,英武不凡,有陛下之风,无论太子监国,还是太孙监国,于我大明皆是有益的!”
这就很舔了!
就连如今越发沉稳的杨荣,都有些看不过去了。
你徐景昌好歹也是大明的国公,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执掌一方兵马,怎么能这么舔?
杨荣沉沉的咳了一声:“太孙,还是议政吧。”
这边,早就候在一旁的通政司官员们,赶忙将一份份昨夜就递过来的奏章送了过来。
奏章很多,几乎是在朱瞻基面前堆了两堆。
这还是在剔除掉可以直送给各部司直接处理的那部分,以及只能由皇帝亲自决策的部分。
而这,也仅仅只是大明朝一天的政务需求。
朱瞻基的手拍在了这堆奏章上:“我是第一次也是第一天监国,不知道这内阁究竟是怎么一个章程?”
一时有些看不出皇太孙到底是真不懂,还是在试探内阁。
杨荣微微侧目,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站起身:“回太孙,这些奏章都是需要您过目的,若你觉得无异议,可批阅,臣等会查缺补漏。若是有异议,可在此处与臣等商议,再行定夺。”
一个小小的民主议政的地方。
朱瞻基微微点头,然后佯装不知的问道:“那难道往日里就没有那等不写奏章,却需要议的事情吗?”
这是在问内阁如何处理突发情况。
比如……
比如这个时候徐景昌就站了起来:“启禀太孙,辽东都司义州卫奏报,太平堡换防之时,被鞑靼部偷袭,换防官兵全数阵亡,敌军入侵俘虏上万关外百姓而去。”
听着徐景昌很懂时机的开口。
朱瞻基却是差点就要笑出声来。
徐景昌这番话,可是相当的熟悉了。其中,也不过是修改了两个字而已。
但是朱瞻基直到,却不代表内阁三人知道。
他们或许能悟到九边可能出事了,皇帝有意北征,但绝对想不到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就是以五军都督府轮值内阁,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因为统辖权的明确,文官们对于军队情报的掌握,自然而然的缓慢下来。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1991/686972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