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谥号和年号怎么方便区分呢?”
忽然有水友问道。
曹七七想了想说道:
“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
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明清两代: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如嘉靖、康熙。”
庙号、尊号、年号、谥号的区别
1、对象不同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庙号是帝王在供奉时所用的名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
2、本质不同
庙号: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谥号: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年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那末代皇帝怎么办呢?”
有水友脑洞大开。
“通常,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
曹七七道:
“末代皇帝的谥号大多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正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哦哦,这样子哦”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改元】的年号呢?”
曹七七看了看这个问题,道:
“以年号纪年,是从西汉武帝刘彻时开始使用的,一般每换一个皇帝改一次年号,该年号称之为“改元”。也有的皇帝在位期间改好几次年号,比如汉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
准确的来讲:
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则称为【建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称为“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唐玄宗即位初年建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
取消原年号和启用新年号的原因,常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根据自然界发生的自然现象。比如公元前134年,出现彗星,汉武帝就在这一年改年号为“元光”。
二是根据帝王的活动事迹。如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带领群臣在郊外狩猎时,得一角兽,原来从未见过这种野兽,感到很吉祥,于是这年就改年号为“元狩”。
三是为皇帝歌功颂德。如唐代的武则天,在位二十年,改了17个年号,什么“天授”“如意”“长寿”“万岁通天”等等。
四是附会一些荒诞无稽的现象,以体现所谓的天意。比如宋真宗第三次的年号为“大中祥符”,说是这一年的正月,号称“天书”认为是上天降下吉祥,于是大赦,改元。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2921/826072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