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由于出身,嬴悝还是太有顾虑了,既不敢过于打击士大夫,又无法给与新兴势力一个广阔的平台。
只要他变法,士大夫就已经站在他的对立面,无论他们多么克制,多么谨慎,都不可能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并不是每一个士大夫都会胸怀天下,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受到利益驱动;而开山地,不可能造就新的豪族,充其量出现一些善于耕种的小农,这些小农一盘散沙,不可能跟士大夫阶层斗争。
所以一旦嬴悝一死,注定人亡政息,甚至他可能提前被暗杀,新法被破坏甚至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嬴悝是法家名士,但局限性太大,无法跳开历史的迷雾看到正确的道路。刘知易觉得,在这一点上,他能稍稍胜过嬴悝。
……
相比法家紧张的氛围,太学高层甚至都不关心这次嬴悝的挑战,不管是所有人都知道身在太学的学正,还是没人知道已经悄然回归太学的祭酒,此时都在一间隐秘的密室中,对着一面墙争论。
“大家无需瞎猜。这个蓬蒿人马上就会露出水面!必是我儒家士子。”
学正看着墙壁上高挂的一副《蓬蒿人》诗,十分笃定的说道。
跟他一起站在墙壁前的,还有一个“乞丐”,一个“商贾”,一个神棍。
当士子们从刚入京城时,对蓬蒿人给予厚望,认为只有蓬蒿人才能力压四大才子、八大名士,但蓬蒿人久不露面,健忘的人们慢慢没人提了。尤其是科举之后,已经没人记得这个角色。所有人关注的核心都是,这次科举,是四大才子夺魁,还是八大名士折桂。
商贾马上兴奋道:“学正查出来了?”
学正摇摇头:“并没有。此人既然在及第楼遗诗,观此诗中意气,必是胸怀大志,渴望功名之人。绝不可能不考科举。以其之才,必然高中。”
蓬蒿人的传说流传了半年,寻找他的人众多,有许多猜测。大多数人相信蓬蒿人就在高中的进士中,很可能就在状元、榜眼和探花三鼎甲中。学正也不例外,他还亲自去做过验证,会试中排名靠前的一些士子他都验证过,小心翼翼求得他们的笔记进行对照,发现都不是蓬蒿人。学正甚至担心蓬蒿人没发挥好,打算去贡院调取所有士子考卷,但与他关系莫逆的礼部尚书却拒绝他的胡闹,担心惹出科举案这样的大乱。
即便无法查证,学正依然坚信蓬蒿人肯定考中了贡士,只要殿试发挥好,就能取得一个好的名次,高中状元都不奇怪。总之学正绝不相信,能写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生会落榜,他不但坚信这士子一定上了杏榜,而且笃定他是一个儒家弟子,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样不甘平凡的胸怀。
老乞丐叹了口气:“此人不出,殊为可惜!只有诗家弟子才有如此真性情,一时兴起,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老乞丐太爱这首诗了,豪情洒脱,有真性情。
其实这首诗大家都爱,老乞丐认为其中有真性情,是诗文之真谛,诗乃心音,此人能直抒胸臆,是天生的诗人。
老神棍叹道:“此诗中仙气飘逸,我卜过一卦,他乃阴阳家弟子。”
老神棍则始终认为这首诗中有仙气,怀疑诗人是阴阳家弟子,阴阳家出自道家,但却不像道家那么无为。
看着同一首诗,三个人有三个看法。老乞丐认为这是诗家弟子,诗家衰微数百年,早在戎朝时代,诗家就已经不在现世,但老乞丐知道诗家并没有灭绝,在一些古老家族中,还有传承,如果不是这次游历天下,他甚至都以为诗家已经消失;学正偏偏认为蓬蒿人有儒家风骨,一定是儒家弟子;老神棍认为诗人是阴阳家,唯有阴阳家才有不属于道家的仙气。
只有商贾不参与,因为无论如何蓬蒿人不可能是杂家,相比诗家的存亡未定,杂家是真的消失了,就断绝在了他的手里。
“学正、祭酒、太史,三位何不打一个赌。”
商贾建议道。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4172/609556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