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顶点小说 > 大宋那些年 > 第一百一十三章 策马问天

第一百一十三章 策马问天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很多事情,争是争不来的,夺也夺不走。得到的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开宝年间,一天,晋王赵光义奉命入宫议事,顺便带着当时只有几岁的小儿子进了宫。为方便大人们之间谈论事情,太祖就允许孩子在宫里玩耍。

皇宫很大,富丽堂皇,小孩子很好奇,到处摸摸看看,玩着玩着,小孩就犯困了。皇宫里没有床,小孩见到又宽又大的龙椅,就跑过去,躺在上面睡着了。

睡觉没问题,关键是看他睡在哪儿。龙椅,那是代表皇权,代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利宝座,除非你是皇帝,任何人坐在这个上面,那都是株连九族的大罪。

谈完事情,赵光义就开始找儿子,见自家的熊孩子正躺在龙椅上呼呼大睡。虽然与太祖是亲兄弟,但是,皇位是不可逾越的一道天堑,自己家中上上下下几百口子,如今不知还能不能活命!

赵光义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倒,向太祖请罪,“臣死罪,臣教子无方,万望陛下恕罪!”

赵匡胤看着这个不大点的小屁孩,脸色也没显出多少的不悦。

就在这尴尬的时刻,小孩迷迷糊糊地醒了,他揉着眼睛,见伯父正直勾勾地盯着自己,自己的爹还跪在地上,小孩子一脸的茫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赵匡胤盯着小孩子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道:“你觉得当天子好玩吗?”

赵光义此时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答好了则矣,答不好,一家子的人头就要落地。

小孩子随口说了四个字:“由天命耳!”然后,从龙椅上爬下来。

赵匡胤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

毕竟只是一个小孩子,又是自己弟弟的儿子,赵匡胤本来就不想拿他怎么样,现在听到小孩子这么说,心里面那是一个舒坦。

众所周知,老赵的皇位是通过陈桥兵变得来的,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现在连小孩子都知道当皇帝,那是天命所归,自己现在能做这个天子,没什么过意不去的,心里面顿时释然。

《宋史》载:“尝登万岁殿,升御榻坐,太祖大奇之,抚而问曰:‘天子好作否?’对曰:‘由天命耳。’”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开心,让一场灭门的杀头大罪,瞬间烟消云散,赵光义父子就这么平平安安地离开了。

这位爬上龙椅的孩子,就是赵恒。

◆脚上长字的孩子

太宗赵光义有九子七女。

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心地善良,长得又像赵光义,有武艺,善骑射,曾随太宗出征过太原、幽蓟,是最合适的皇储。

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冤死而发疯,重阳之夜,又因为兄弟之间算计放火烧宫。太宗恼羞成怒,将其废为庶人,剥夺了他继承皇位的资格。

赵元佐人聪明,文武双全,重亲情,究竟是真疯还是假疯,成了宋初的一大悬案。

算计大哥的老二赵元僖阴谋得逞,由此便成为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太宗也有此意。

雍熙三年(986)七月,赵元僖升任开封尹兼任侍中,进封为许王,加任中书令,成了准皇储。这一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谏雍熙北伐》奏疏,得到太宗嘉奖。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赵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赵普第三次为相,赵元僖巩固了皇储地位。

赵普罢相后,赵元僖又跟宰相吕蒙正明来暗往,过从甚密。

开封府尹,京师开封府的最高长官,负责掌管京师民政、司法、赋役、户口等政务。开封府尹是一个象征意义大过实质意义的职位,是历代储君的特殊任职,是成为皇位继承人的重要象征,周世宗、宋太宗于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

人人皆知,开封府尹加上亲王头衔,等同于皇储。

赵元僖在开封府尹任上,时间已经五年,工作做得也很出色,如果不出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天子。

淳化二年(991),冯拯与尹黄裳、王世则、洪湛等人伏阙上疏请立许王元僖为太子,太宗大怒,将这些人统统贬至岭外,自此无人敢议继承问题。

赵元僖姿貌雄毅,沉默寡言,管理京师五年,政事无过错,太宗对他尤其喜爱。

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初十,赵元僖早朝,忽觉身体不适,回府不久便暴毙了。原因很让人费解,极大可能是“自作孽”,而被宠妾误杀。

太宗极为悲伤,罢朝五日,写下《思亡子诗》给近臣观看,追赠皇太子,谥号恭孝。

大哥赵元佐被废,二哥赵元僖暴死,储位再次空缺。论资排辈,太宗第三子,襄王赵恒走上政治舞台。

赵恒,初名赵德昌,曾用名赵元休、赵元侃,乾德六年(968)十二月二日,生于开封府第。

母亲李氏,乃常山郡王李英之女。少有容德,嫁给晋王赵光义,封陇西县君,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夫人。生五子二女,只有元侃和楚王赵元佐长大成人。李氏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去世,时年三十四岁,元侃即位,追尊为元德皇后。

乾德五年(967),五星与镇星一起聚于奎宿,第二年正月,元德皇后李氏梦到自己用衣服的大襟托住了太阳,于是有孕。十二月二日,赵恒生于开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脚指上有一个“天”字。

赵恒幼时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时,喜欢玩打仗的游戏,自称“元帅”。

自从爬上了龙椅,太祖就非常喜欢赵恒这孩子,从此将他养在宫中,甚至亲自教他学习史书典籍。很多典籍,赵恒看一遍就能背诵。

太平兴国八年(983),赵恒被授为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并由赵德昌改名赵元休。

雍熙三年(986年)七月,改名赵元侃。端拱元年(988),封襄王。

因长兄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发疯,淳化三年(992)十一月,二哥赵元僖又无疾暴死,老三赵恒自然成为太宗青睐的对象。

◆出任开封府尹

冯拯等大臣因立储提议被贬至岭南,大宋朝野上下,鲜有人敢提及立储之事。

在朝臣中,寇凖以刚直、桀骜、足智和毒舌著称。

“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寇凖十九岁高中进士及第,掌管典狱,忠君爱国,勤政爱民。

“赴义忘白刃,奋节凌秋霜。”

端拱二年(989),百官言事,二十八岁的小青年寇凖,奏事殿中,极陈利害,忠言逆耳。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太宗终于听不进去了,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寇凖赶紧上前抓住太宗的衣角,让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决乃退。”

试问历朝历代,有几个大臣敢这么对皇帝动手动脚?素来强势的太宗,还真吃这一套,由是十分赞赏寇凖,对左右道:“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我得到寇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寇准被钦誉为魏征。

寇凖立朝侃侃,秉道疾邪,性刚自任,徇国忘身,朝臣罕出其右者。

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王淮贪赃,数以千万计,仅受撤职仗责,不久又官复原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背后搞的鬼,心中由此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春,大旱,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众臣皆说旱灾是天命所致无法改变。

寇凖道:“《洪范》里讲天道、人道的关系,二者互相感应,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之证,大概是刑法不公正所导致的。”

太宗一听就火了,起身回到宫中,寇凖又把皇上给气跑了。

过了一会儿,太宗回过味儿来,又传令单独召见寇凖,询问刑罚不公的具体情况。

寇凖道:“陛下若将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

太宗下令召二府的官员前来。寇凖道:“前不久,祖吉和殿中丞王淮,侮法受赇,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贿至千万,只受杖刑,降定远主簿,不久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

太宗问王沔是否有此事,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严厉责罚了王沔。

寇凖不惧权势,敢于直言,太宗越发觉得寇凖是可大用之才,当即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凖这种说话不懂得考虑别人感受的大炮筒子性格,也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张逊是员武将,太宗的潜邸旧臣,曾跟随太祖出征太原,官比寇凖大,资格比寇凖老。

然而,右谏议大夫、同知院事寇凖这傲娇的小脾气,见谁怼谁。他跟张逊,“数争事上前”,双方擦出了愤怒的小火花,横眉竖目,就差拳脚相向。

淳化四年(993)六月的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遇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高呼万岁。张逊就唆使判左金吾王宾把这件事禀告给太宗。

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措辞严厉,且互斥其短,竟整那些鸡毛蒜皮、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太宗大怒,各打五十大板,贬张逊为右领军卫将军,寇凖也罢守本官,贬为青州知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青州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却说寇凖去青州后,太宗常闷闷不乐,经常向左右询问:“寇凖在青州乐乎?”

对曰:“青州是个好地方,凖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

大家心里清楚,皇上这是想寇凖了,对曰:“陛下时刻挂念寇凖,臣等听闻寇凖在青州,每日纵酒,快活得很,不知道他是否也挂念陛下……。”太宗默然。

淳化五年(994)九月,寇凖

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正二品大员,从此人称“寇天官”。

寇凖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太宗。太宗正患足疾,提起袍子向寇凖展示自己的伤情,并责问道:“卿来何缓耶?”

寇凖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太宗听后,有些过意不去。

接着,太宗向寇凖征询立储的建议,“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这可是当下最为敏感的话题,答不好了,贬官事小,还有可能掉脑袋。寇凖已猜到太宗这次召他回来的目的,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太宗的问题,而是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

太宗沉思良久,屏退左右,轻声问道:“襄王可乎?”

寇凖道:“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寇凖借坡下驴,你皇上选谁,我就选谁,既然你选的,跟我想的是同一个人,那就赶快决定吧。

开封府尹加上亲王,就等于皇储。第二天早朝,二十七岁的赵恒被进封为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

开封府政事纷繁,赵恒留心狱讼,裁决轻重,京城内外,无不拍手称快。开封大牢几番都是空置的,太宗因此多次下诏褒奖。

《宋史》载:“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

官衙**,历来不止。开封府也不例外,府衙小吏勾结成风,前任开封府尹也曾经杀了几个,却依旧刹不住**的风气。

如果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何必杀人?赵恒思考几番,传令下去:吏员定期互相换岗,看你们跟谁勾结。如此一来,**风气立马好转。

◆太宗的小心思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公元995年,太宗五十七岁,在位第二十个年头,决定改年号为“至道”。

至者,广也、全也、极也;道者,道术、真理、巅峰。至道者,道之极也,全其至道,故曰至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做皇帝这么多年,太宗感觉自己已得“道”成“佛”,达到至道至人之巅峰。这是太宗朝第五个年号。

人已至道,没什么放不下的了,包括这皇位。

至道元年(995)二月,王继恩传报,擒获蜀地起义军匪首张余,首级不日进京,余党全部平定。

太宗心情大好,再计安民心,仁义布四海。下诏免除襄、唐、均、汝、随、邓、归、峡等州去年拖欠的租税,派人贷粮给毫州、房州、光化军的饥民。

至此,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民心思定,上下相和。

太宗赵光义是个心思缜密之人。至道元年,太宗身体一直不好,他就想着早点立赵恒为太子,以备不测。

毕竟有前车之鉴哪!如果当初太祖赵匡胤在赵德昭或赵德芳两兄弟当中,选一人为太子,哪还有自己这个老叔当皇帝的机会。

赵恒只有二十六岁,年龄尚幼,履历不深,威望不高。为了保障太子能在他死后顺利接班,他要为太子找一个合适的辅政大臣,这个人既要有威望,能服众,还要有办事能力,足以保障太子能顺利登基。

宰相吕蒙正肯定不是太宗中意的人选。

当初许王赵元僖暴毙,调查内幕,发现其行为不轨,有抢班夺权之嫌,吕蒙正跟赵元僖走得很近,关系非同一般。太宗嘴上不说,心里面早已对吕蒙正打了个大叉叉,觉得这个人有政治野心,不可靠,非托孤之选。

参知政事寇凖倒是办事雷厉风行,然而,寇凖的站队出了问题,犯了皇帝的大忌。

寇凖的妻子是开宝宋皇后的妹妹,明显,寇凖是站在太祖赵匡胤这一边的,他的这个外戚身份,让太宗心里面一直不爽。如果对寇凖委以重任,太子将来能否顺利继位,变数太大,风险系数无法掌控。

同时,寇凖年轻气盛,太过张扬,人不合群,容易树敌,不足负重,因此,寇凖也被排除在外。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为太子顺利接班计,太宗觉得自己一定要选中一位得力能臣作太子的辅政大臣。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4649/13031923.html

本站地址:shenhaiyujin.com
最新小说: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皇帝群吹逼的我,成了课本神秘人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大唐:质子十年,率百万大军归来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当太子 兰芳 大秦:我们刚穿越,你在罗马称帝 大明,本来想摆烂,结果系统来了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