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脍,是比较高级的。毕罗、胡饼、蒸饼、汤饼,这都是很普通很常见的食物。
有个食物应该简述一下,那就是“汤中牢丸”。
这是个存疑的食品。按照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来说,里面有“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的差别。
大多认为这个描述就是水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时期,就已有了“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记述。这个偃月形的馄饨,应该就是饺子。
至于这个汤中牢丸,到底为何物,有一篇论文《我国古代食品“牢丸”考》,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文中认为:牢丸,既不是馒头、包子,也不是饺子、馄饨,而是类似于现在的汤圆、汤团的食物,叫作“圆子”。
作者对此也不能确认,出于慎重考虑,就把作品中涉及到这个食品的情节删去了。如果有了解的书友看到这里,请示下。
另外,还有一种带有樱桃的糕点。据称做好后,樱桃仍然鲜嫩如初。不知道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很神奇。
大唐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炒菜,但火锅是已经有了的。
再有就是唐人的主食问题。大米,主要的食用地区还是在南方。北方的人,以小麦、粟米为主。
粟米偏黏,热量很高,也适合战士们食用。
小麦可以做成蒸饼、汤饼,还可以制成西域风味的胡饼——类似现今的烤馕。
食用胡饼的地区很多,士兵中也多见食用胡饼的状况。
敦煌遗书中,多以胡饼招待来往的驿兵,或者是帮工的人员。大约是每顿饭两枚胡饼,每张大约是现在的一斤多。
唐代人体力活多,但也未必一次性都能吃下。这种形式的分发胡饼,也许带有酬劳的性质。
再有,以明确记载看,唐人处于从每天两餐向三餐过度的阶段。
比如敦煌遗书的许多曲辞中,有明确的“辰时朝食、酉时哺食”的字样。
另外,也有许多额外用餐的记载,比如倭国僧侣圆仁和尚,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就有中午去求食的记录——僧侣出行在外,多是求布施。
本作品中,仍以见到的唐代军队记载为准,以朝食、哺食两餐为一天的进餐次数和时间。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6334/1240138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