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的监察,由通判负责。同时,皇帝还经常派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到各地去监察,这些都属于外任御史。转运使本来是管理财政的,但也兼任监察官吏。南宋时,地方监司官职权加重,安抚使称帅臣,宰相外出巡事时,虽说是典州,亦必兼此职。后来在安抚使之上设宣抚、制置二使,不领州而位在诸路帅臣之上,成为一路之长官。开元代行省承宣布政司,开明代按察司制度之先声。
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可多可少,随皇帝意旨而定,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
宋代的谏官称为司谏、正言。谏官的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批评和建议,但实际上空有其名,未能履行其职。最终便混同御史,专司监察官吏。按规定,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不必是否有据,当时称为“风闻弹人”。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种规定更助长了御史滥用弹劾权。例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胡说一通,但神宗也不加责怪。所以,宋代的宰相大受牵制,无可奈何。按规定,台谏官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台谏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当时人说宰相与御史台是敌对的营垒,互相仇视。
御史官在宋代以前与台谏官分开,宋代实际上合二为一,主要用以监察官员,看其是否忠于皇帝,而不察其是否忠于职守。虽然历代均如此,但宋代尤为突出。宋代随着专.制皇权的加强,谏官对皇帝的过失更不敢有所规劝,因而谏官与御史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以弹劾官员为责,这种变化导致了后来台谏的合流。
由上所述,宋代中枢机构的行政、军事、财政、监察这四种大权分得十分清楚,而总之于皇帝。宋朝统治者的这些集权措施,日趋严密,甚至达到“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的程度。
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北宋前期,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但大部分已成闲官,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其中只有大理、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诸监:宋代先后设置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宋初各监的基本情况是,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仁宗以后,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少府监的主要职事巳划归文思院和后苑造作所,本监只管制造门戟、神衣、旌节等物。将作监也只管祭祀、供给牲牌、镇石、炷香、盥水等事,有关土木工匠的政令、京城的缮修都归“三司”修造案掌管。
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
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这也是沿袭唐代制度的。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学士、知制诰。承旨不常设,其他学士也无定员。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北宋前期,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迁、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两制”。
说回陆垚,从宋代的这个官阶体制就可以体现出,作为即将上任的正二品枢密副使。不用多说,这赵祯是一定会让自己去边关打仗的。对于已经熟知剧本的陆垚来说,应该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和陆垚不同,苏轼和曾巩,显然对自己的成绩和给到的官职都非常满意。而苏辙那边呢,虽说没能够进入前三甲,但是在苏辙看来已经不报什么希望,倒是最后能够通过殿试,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情。
陆垚坐在回府的马车上,棠溪从陆垚的神情也看不出来,到底他是高兴不高兴。不过,虽说棠溪将马车停到了稍远一些的地方,但是今天这新形式公布成绩是一个热点事件,所以棠溪是知道陆垚获得了探花的。只是棠溪觉得陆垚的表情看上去并不怎么开心。不过,棠溪的思维方式跟常人也不太一样,他只是觉得,公子试音位没有能够获得状元所以才不怎么高兴的,他哪里知道这枢密副使真正的工作是什么。
陆垚坐在马车上想起赵祯之前说的话,三天后就是琼林宴,然后就应该是去报到上朝了。而赵祯表示,所谓的录取通知书马上就会送到自己的府上,也就是圣旨和官服。陆垚想到这里,不由得叹息一声。
一转眼,自己穿越过来已经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了,终于也要正式进入仕途当中了。而且,自己也是找到了喜欢的人,完成了婚事,总体来说也算是不错的。将来的路,驰骋疆场,必然更加艰难,不过还是那句话,既来之则安之,顺其自然吧。
没过多久,陆垚就已经回到了陆府。还没下马车,陆垚就听到府门外传来的喝彩声和鼓掌的声音。不用说,父亲陆盱和母亲言氏一定是知道了这个消息,所以安排了人在门口迎接自己。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7092/2707742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