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古代战场上紧急处理断肢伤口的方法都差不多,就是灼烧断肢部位周围的肌肉以止血并防止感染。肌肉坏死要继续截肢或者死于感染的占绝大部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也会进行缝合,东西方法差不多,这里可以说下外科手术方式;唐代《外台秘要》里,有肘后疗腕折,四肢骨破碎。。。以竹夹夹裹之,急缚勿令转动的记载,说明那时已知道用竹夹固定治疗骨折,并介绍了用法和注意事项。同是唐代的《仙授理伤续断方》里对创伤的主张是:快刀扩大伤口,以煎水冲洗干净,缝合,后用娟片包裹,强调不使其见风着水。宋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主张使用麻醉,并发明了悬挂复位法治疗骨折。明以后,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刀针的观点开始在中国占主流,以调理为主的治疗方式开始愈发占据统治地位。
柳枝接骨?
柳素月不禁思考了。
看来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柳素月道:“柳枝接骨吧。”
“这个应该是好方法!”凤朝修道。
“那叫大夫来,让他给看看行不行。”那个母亲道。
“好。”柳素月道。
叫来了大夫,道明以后,大夫却摇摇头,道:“这个方法不可行。”
“为何?”柳素月道。
“这个方法不现实。”大夫道。
“这……”柳素月说不出话来。
“你们两个看了多久了,看看就够了啊,出去,出去,别妨碍我们治病。”另一个大夫过来赶人。
柳素月和凤朝修被赶了出来。
两个人只好战在外面。
此时,天忽然下起来了小雨,凤朝修道:“下雨了,先到屋檐下避避雨吧。”
柳素月点了点头,跟他去到屋檐下。
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
柳素月望着倒塌的房屋和这个避雨的歪曲楼房,叹了口气。
此时,她想搜一搜行之有效的处理地震的方法。
于是,进入了书海。
如何处理地震灾后?
地球古代救灾主要有报告灾情、统计受灾范围和受灾人口、赈灾三个步骤。报告灾情:按照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把受灾分为十个等级,一级最轻,十级最严重。一旦某地发生地震,当地群众应立刻报告县官,县官要将大致的统计信息及时汇报给府台道台,再往上报告督抚,然后由督抚上报户部。统计受灾范围和受灾人口:清代时规定,灾害发生地的督抚向户部报灾的同时要组织勘灾小组。勘灾小组成员时必须亲赴受灾地视察灾情,并且造册。还规定核实受灾人户时,官员必须亲自上门勘察,区分应当赈济的受灾户和受影响较小的灾民,要标明极度窘困的受灾户,日后赈济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赈灾:最常见的抚恤措施是减免受灾地区的徭役、赋税。有的皇帝发钱。汉宣帝时关东49镇大地震,死亡6000多人,皇帝赐给死者棺木钱,给7岁以上的灾民每人发放2000钱。有的皇帝物品。唐高宗时河东大地震,死亡5000余人,皇帝赐给死者3匹绢作为丧葬费用。有的皇帝派医疗队。北魏世宗时,肆州大地震,皇帝派遣了一支由太医和跌打医生组成的队伍,携带药品赶赴灾区前去治疗。各种救灾举措也体现了古人对地震灾害的重视。另外与之相对的时严厉处罚耽误、妨碍救灾的官员。凡是出现隐瞒灾情不报的情况,该省督抚罚俸一年。灾害发生地官员不及时报告灾情也会处罚:晚半个月以内,罚一个月工资,晚一至三个月的降一级,延误上报超过三个月的革职。现场勘灾阶段,对谎报灾情、故意篡改受灾等级的官员,革职处理;不是故意谎报,因勘测不周而弄错受灾等级的官员,也要降三级。官吏如有不亲自勘验、敷衍了事串通胥吏蒙混的行为,要杖打一百,之后罢职不再续用。最后,为防止勘灾官员从克扣赈灾物资,专门制定了连带责任。比如胥吏徇私舞弊,而州县官没发现。那么州县官要被降级调用。同样,州县官中饱私囊,而督抚没有发现,那么督抚要被降三级调用。情节严重的还会被革职。
这此政策他们做过了,没什么可说的。
看来地球与自己大陆古代的处理方法也差不多,面对灾后都一样。
那如何预防地震?
看看地球古代怎么做。
根据史书记载,古人将地震称作地动,而地震的后果都是“有声如雷”、“坏人庐舍”、“地裂涌出水”“山谷禽兽惊走”、“屋瓦皆堕”等等,可以说对环境破坏和对人员伤亡都比较惨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周臣伯阳甫曾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地震”,他认为地震是因为阴阳失衡造成的,这里的“阴”指的就是地,“阳”指的就是天,发现了地震与天体、自然界的某种关系。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7158/732733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