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文在大明宫醒来的时候,已然是十月二十三日的下午。
当郑文吃过饭后,就到了御书房,批阅奏折。
批着批着,郑文就发现了一份比较有意思的奏折,这是燕京府府丞贾亮上奏的奏折。
这封奏折有个标题叫请开海运书,内容是这样的:臣燕京府丞贾亮谨奏:自大乾立都燕京以来,燕京人口渐多,所耗亦日多,而一直以来燕京所需皆依赖河运,但近年来燕京所耗日多,河运已然不足,臣奏请陛下以开海运,来弥补河运之不足!
近些年来,京杭大运河水位降低,泥沙淤积,从江南等地河运而来的物资,成本加大……
而海运则运量大,成本低,民间的海运技术已然成熟……
臣奏请陛下以燕京府下属县天津县建设港口,先行开通天津至松江郡、金陵郡、泉州郡的海路,试行海运,若是可行,则全面开通大乾海运。
……
大乾的地方政治统治制度是实行的府郡国、县、乡、亭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基本照搬汉朝的郡国并行制,但又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府就是燕京府,在大乾仅一例,因为定都燕京,为区别其他的郡国,故而改名为府,其官长为府尹,品级也因为燕京的政治地供比其他的郡守高半级;郡嘛,就是大乾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在大乾共有五十三个郡,其官长为郡守;国嘛,就是大乾皇帝对自己的皇室成员进行策封的封地,其官长为国相。
大乾的封国制度自有其特征,首先封国的行政权、军权是隶属于大乾中央政府的,其次该地就封的王爷只享有该地两成的赋税,其他的一切都归属中央,而该地的王爷一旦就封就自动获得国丞的官职,就相当于郡丞,是一国之中的二号长官,与国相国尉形成三权并立。这其实就是明朝版的藩地制度的变形。
虽然开国之初是这样的,但是后来经过大乾数代皇帝的变相削藩,偏帮国相,国相才渐渐掌控了一国之中的行政权,军权被朝庭任命的国尉掌控,而当地的藩王就变相的被架空了,因此藩王就成了混吃等死的类型了。但是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潘王,他们毕竟是世官,流官你再怎么牛,没点能力也干不过地头蛇,大乾的藩国制度就形成了诡异的平衡!
而县嘛,就是次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一县之人超过十万,其长官就是县令,低于十万,其长官就是县长;乡嘛,就是再次一级的行政区划,就相当于现代的乡镇,其长官就是乡长,由县令或县长委任;亭,就是最低级的行政区划了,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村,其长官就是亭长,一般是由县令或县长任命当地德高望重者担任。
这些就是大乾的行政区划了!
……
而郑文看到这封奏折,心中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封奏折很明显就说中了郑文的心思。
郑文心里一直有一个探索海洋的梦想。来自后世的郑文心里深深的知道,海洋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想想后来的葡萄牙及西班牙,在中世纪时期凭借着探索海洋而获得的收获一举成为大帝国;再想想荷兰,那个商人的国度,凭借着海洋,成就了“海上马车夫”的威名;再想想后来的英国,凭借着海洋一举成为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的旗帜漂扬全球。就明白海洋的重要性,否则就凭着英伦三岛那点土地面积,何以建立大英帝国的赫赫霸权。
但是大乾就是一个天然的大陆国家,庞大的土地面积让大乾人自豪,也让他们思想相对保守,乡土观念浓厚,想让他们自发的探索海洋,不到活不下去是不可能的。
但封建国家也有封建国家的好处,皇帝就是这个国家的最高主人,只要皇帝一声令下,总有人会去做,当然也会有人反对,但那些都无关紧要。否则的话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不就是明成祖朱棣动动口的结果吗?
因此郑文心中的海洋梦,还是有望实现的。但他的海洋梦,他不希望只是一个图有虚表的形势,而是能获得切切实实的利益,像大英帝国那样殖民地遍布全球,成为日不落帝国!
因此,郑文必须把自己的海洋梦提升为大乾的国家策略,并切切实实的执行下去,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为此时的海洋探索是没有先例存在的,只能慢慢的摸索,虽然郑文脑中也有部分海洋的知识,但是知道和去做是两码事,知道了并去做但不一定能成功,在这个封建时代,想做成功一件异想天开的事,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所以对于国家级海洋探索,郑文必须一步步慢慢来,这得有人,有物,有技术,还得有支持。当然现下的大乾这些都能满足,不就是人和船,相关的航海技术吗?这些大乾都有,大乾并不是一个禁海国家,此时的大乾有水军,民间是有海航的。而支持嘛,郑文就是最大的航海派。
但是,此时的大乾朝庭内外不知有多少事等着郑文处理,郑文是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块的,所以郑文必须找一个人具体的负责这一块,而此时上书给郑文开海运的贾亮,就让郑文眼前一亮!
因为从贾亮的奏折中,郑文意识到此人脑中还是有很强的海洋观念,否则不可能看到海运的好处,并大胆给郑文上书。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732/62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