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同样是可以种植水稻的,只是水田不是那么普遍,所以规模远不如南方,但并不意味着不能种。
水浇地的小麦产量,普遍都能达到2石左右,最后磨成面粉,都有1石以上。旱地的小麦产量就真的全靠天吃饭了,碰上干旱什么的,亩产小麦几十斤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就是有水利与没有水利的本质区别。
有了水利设施的土地,能够做到旱涝保收,并且产量有所保障。有些土地就算不能旱涝保收,起码抗灾能力也强上很多,如果配合红薯的种植,基本上就不可能出现饥荒了。
红薯推广自然也在这次荒地开垦之中,此时已是春季,很多正在开垦的土地,在用耕牛将泥土翻过两遍之后,便将红薯藤插在了地头。
很多农民都没见过这玩意,感觉很新奇。种下去的红薯,只需要刚开始的时候进行浇水,等红薯藤扎根生长之后,基本上就不用管了,而且极为耐旱。实在旱得不行,放一两次水进来就可以了。
京营的军屯,以及皇家农业公司的皇帝开垦面积,加起来将达到1300万亩,每年可以增加1300万石粮食。而明王朝的田赋税收,此时也仅有1900万石。
曹金玉的粮行随着屯垦规模的扩大,生意也不断增加。
那些参与荒地开垦的流民、佃户、京营士兵,他们的口粮都是济民粮行供应,而此时朱由校开始编
(本章未完,请翻页)
练京营,京营士兵的粮食所需也变成了由济民粮行供应。官方订单随之增多,很快就超过了四百万石粮食。
这天曹金玉来到紫禁城觐见皇帝,两人开始暗中商议起了更加赚钱的粮食零售。
“皇上,仅京城就有55万户,219万人,每年所需粮食起码有500万石。如果我们能把其他粮行都排挤出去,每年起码有上百万两银子的利润。还有天津、太原、济南、开封、西安等北方城镇,人口加起来超过千万人,若是我们能把这些城镇的粮食供应都垄断了,那每年能赚的银子肯定海里去了。”曹金玉有些兴奋的对朱由校说道。
朱由校听了两眼放光,不过朱由校可不是脑子发热就不顾一切的,仔细想了想,问道:“那粮食的运输、加工方面,你能保证跟得上吗?”
“这个,微臣刚开始着手。”曹金玉有些讪讪然,朱由校问道:“那你有什么打算?”
“微臣打算采用水力加工粮食,以降低工本。运输方面则以水运为主,陆运则用四轮牛车。”曹金玉回答道。
朱由校穿越过来也半年时间了,对这个时期的运输工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是以水上船运为主的,毕竟船运成本足够低。而陆地运输,马车基本上是二轮的,牛车才是四轮的。
这种四轮牛车,也有转向装置,不过属于‘半成品’级别。因为牛速度慢,所有这种半成品的转向装置已经足够用了。牛车的优点就是挽力强,远胜于马车。
中国没有四轮马车,显然并非是技术达不到,而是四轮马车竞争力不够强。毕竟亚洲马匹体型较小,不像欧洲那些重型马适合拉车。而且欧洲人的水运也不如中国这么发达,所以欧洲四轮马车有发展空间,并且技术能够不断进步。
四轮马车在中国因为没有竞争优势,所以失去发展动力。
为了垄断北方商品粮市场,朱由校很快和曹金玉来到了大明皇家军工厂。
沈阳陷落前,朱由校从沈阳调出了三千多名工匠,使得皇家军工厂的工匠规模变得很是庞大了,完全不缺人手。很大一部分工匠开始军转民,生产各种农具之类的东西。
接着朱由校在军工厂内成立了水力机械研发部,以及一个马车研发部。水力机械能够降低粮食加工成本,也可以降低军事装备生产成本,是必须研发的。
马车方面倒是比较简单,四轮马车不过是采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转向装置,另外用承轴增加稳定性,用弹簧减少颠簸。
马车这种东西,运输成本还是高于牛车的。优势就是速度较快,比较适合军用。而改良后的四轮马车,效率会有所提高,倒也能降低一些成本。
技术的进步,使资本可以进一步垄断市场。
朱由校解决了商品粮运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接下来才是如何把其他粮行排挤出市场的手段问题。
(本章完)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7508/639633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