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信本人的执政能力其实并不出众,多年来完全就是靠着岳父刘石山的扶持与点拨,如今老一辈的大佬纷纷凋零,莫名其妙的就把他推到了前台。讲真,指望他来只手挽狂澜于既倒,多少是有点难为他了,可眼下的局面又不容许他往后退缩,没奈何他只好又将眼光投向了庞际鸣。
这庞际鸣自从接到了老父的电报后,便暗戳戳的开始筹划起来,先背地里安排唐学林让开太行八陉,然后便很是“大义凛然”的陪着这群官员共赴国难,一同逃进了陕西,看准时机趁着这些人彷徨无助之际,顺势抛出自己的想法,为的就是想充作中间人居中调停,以为庞氏获取最大的利益。
此刻一见王元信那一片期许的小眼神,当即就一副当仁不让的架势站了出来,表示为大宋计、为黎民百姓计,他愿意甘冒奇险只身闯一回倭人的大营,为双方坐下来和谈牵线搭桥,王元信见他如此当即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拉住庞际鸣的双手不住摇动,口中连声说道:“谢谢啊!...”。
第二天庞际鸣便被“行在”全体官员簇拥着,踏上了前往倭寇大营得道路。他一介商贾之身能有此殊荣,也算是遂了平生的心愿,多年的辛劳至此也算是修成了正果,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到了倭寇的大营首先出来迎接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投降了的唐学林,然后由他引着前往中军大帐,在这里见到了加藤清正,大家都是“自己人”自然无需太多客套,开门见山由加藤转达了德川的要求。
德川家康的要求倒也简单,仿效当年大宋征倭的模式,在京城设立最高军政长官,大宋国号可以保留但皇帝的名号必须去掉,而且今后宋国的国王也不能再由赵氏一脉担任,必须换成倭国认可之人来做这个国王。
并且宋国一切军政大权必须集中于最高军政长官之手,由他直接向宋国的国王下达指令,至于各地驻军以及解散大宋军队,收缴民间武器等等,这也都是题中应有之意,庞际鸣自然是一概照单全收下来,至于剩下的嘛就是回去后如何说服众人了。
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回去后他当着王元信等人的面将倭人的条件一一列出,刚一说完逃难的官员便炸开了锅,有说誓死不降要与倭寇
(本章未完,请翻页)
周旋到底的,有说倭人条件过于苛刻希望庞际鸣再次回去与对方沟通的,当然也有人认为如今形势比人强,眼下只能效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庞际鸣也不多言只是静静的坐在一边,听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直到这些人说的口干舌燥大口在那里喘着粗气,这才开口说道:“诸公所言都有道理,但总体而言无外乎救亡图存与倭寇一争长短,际鸣在倭寇大营初听这些条件也差一点要气炸了肺,这哪里是什么条件,分明就是亡国灭种!所以在回来的路上,我就在一直考虑,干脆诸位随我一路向西我们退出嘉峪关,这样一来倭寇势必追赶不上,到时我等发愤图强练出数支劲旅,然后重新入关杀他一个回马枪,光复我大宋河山,如何?”。
他说的慷慨激昂、情真意切,从面容上丝毫看不出作伪,众人闻言也是一愣,场内顿时就安静了下来。从字面上看,庞际鸣提出的想法没有丝毫的错处,但是...可是...但可是...谁去练兵谁去筹饷,兵源在哪里?军官又在何处?
况且西北苦寒更不要说还要出嘉峪关!干嘛去,去吃沙子吗,我才不去呢,谁爱去谁去!庞际鸣见此心中一阵的冷笑,他虽是投敌卖国但见到此时此刻此辈的表现,不知怎地心中竟生出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来,暗道“其实我们没什么不一样的,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他这边正思忖间,却没注意众人又把目光的焦点转向了王元信,以前看他是因为他的官位最尊,如今经庞际鸣这么说说,大家更是都指望起他来,毕竟他的本职就是兵部尚书,这练兵打仗的不就是你王尚书的事吗,这下更是专业对口了。
王元信见众人看向自己顿时就头大了起来,他这个兵部尚书接的是自己老丈人的班,行政后勤工作自然不在话下,可要说到行军打仗嘛,王大人是有心理阴影的好吧。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27867/1047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