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几名亲兵应声后迅速散开去传令。
明军后卫部队接令后开始布置鹿砦、据马、车辆等防御设施,又在阵前抛洒铁蒺藜,以防骑兵冲阵。
明军大队人马此时也发现了后方出现了敌军,迅速调整队形向东南方丘陵一带靠拢,意图抢占制高点列阵。
“马大人,有酒吗?”杨林一边盯着逐渐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后金军大队人马,一边向马进忠问道。
“瓜娃子滴,马上要接战了你要啥子酒?喝醉了好去给建奴送脑壳?”马进忠很奇怪杨林这小子到底在想什么。
杨林闻言却是一笑,道:“马大人误会了,我是想喝点酒好杀敌。没有酒我担心杀的敌人会太少!”
马进忠一愣,暗道这小子喝酒的理由挺奇特,遂向身后亲兵道:“去把我的酒葫芦拿来,给杨哨官饮上几口!”
稍顷,杨林接过马进忠的酒葫芦也不客气,打开盖子喝了几大口,一抹嘴边道:“我就知道马大人有酒才向您讨的。而且这酒真是好酒!再来两口......”
“你个瓜娃子莫喝醉喽,若丢了性命岂不是我老马害了你!”马进忠见杨林又喝了两大口,有些肉疼的一把夺过酒葫芦道。
“大人,标下认为我们后撤至那村子固守,对我军能更有利些。”杨林向马进忠建议道。他认为富察村位于平原正中,不大不小扼守四方,适合将其变成一个据点进行防御,可以牵制敌军四下调动。
“不可。那村子虽离我们一里有余,若撤了便将刘总兵的中军暴露出来。敌军如由此而入,届时全军就被动了。我们誓要坚守此处打他个龟儿子滴,为全军列阵争取时间!”马进忠说的斩钉截铁,一看便是有战阵经验的人。
“那就先少派些人过去做些准备。如果刘总兵他们稳固了阵势,我们也可利用这村子先后撤一步。”
杨林指向那村庄,然后又指向东南的丘陵地带道:“大人您看,标下目测这村子距东南丘陵约两里左右,刘总兵他们若列阵完毕正在我们身后,随时可以支援我们。而我们则可利用村子咬住敌军,也可随时支援他们。”
“有道理。但是我不能同意。”马进忠点了点头,继续道:“后军之职责便是将敌军挡住,打的就是死而无生的仗。若是先让人找好了退路,那么将士还如何用命?未战士气便泄了,此乃统军的大忌!”
杨林闻言脸上一红,马进忠是给自己面子才没把话说的太重,看着他五大三粗貌似没谋略,但这些话是书上学不到的。自己今后一定要谦虚,莫要小看任何人。他忙道:“马大人说的极是,标下谨记在心!”
马进忠哈哈一笑道:“你个瓜娃子我老马看着顺眼方多说了几句。若是不顺眼,有多远滚多远!”
“承蒙大人厚爱,让我这瓜娃子心中沾沾自喜的很啊。”杨林说完与马进忠相视哈哈大笑,全然未将临近的后金军放在眼里,身旁众多官兵不禁侧目相看。
正这时,两名身背两尺三角令旗的中军传令兵驰马来到后军,其中一人连续高声喊道:“马进忠马备御何在、马进忠马备御何在?”
“辽东小凌河备御马进忠在此!”马进忠急忙上前应道。他知道这是刘綎中军派来的传令兵。
“马进忠接令!”传令兵一边将手中令箭递出去一边道:“刘綎刘总兵命后军就地防御,尽力拖住敌军,为全军列阵争取时间。全军列阵未毕,不得后退半步!违令者,上至主将下至士卒,皆斩!”
“标下接令!”马进忠上前一步接过令箭,对两名传令兵拱手道:“请转告刘总兵,标下定会竭力拖住敌军!全军列阵未毕,我等绝不后退半步!”
三月初四,寅时末,天色已亮。后金军主力七个旗约五万余人全部进入富察之野,以扇形阵势向明军围来。
只见后金军旗幡招展纛带飘扬,行伍肃杀阵列分明。站高远观,如山如海汪洋无际。
在初升朝阳下,后金军所披铠甲反射出的光芒耀眼刺目。阵前皆是骑兵,装备除了弓矢外,又多执狼牙棒、虎枪、长刀等重武器,里穿棉甲外罩锁甲,身下战马多未具装。其为后金军中的骑兵,又称马甲。
再看马甲之后又是被甲骑兵,这些骑兵装备刀矛弓箭俱全,但战马体态不是强健壮美,反观倒是多有羸弱之态在内。
这些骑兵为后金军重甲步兵,又称步甲。每临战阵关键时刻必以其为破阵之兵,视敌强弱选择是否披双甲,远途调动多乘马而行。后世俗称其为“骑马的步兵”。
重甲步兵之后为步行的弓手,其多戴暖帽,背负弓箭,腰悬腰刀,披挂一层锁甲或链甲,故又称为轻甲。其后,则有更多未披甲的阿哈相随。这些人的数量比披甲战兵还多,推着盾车、辎重等于后而行。
最后便是随扈众贝勒、王公大臣的重甲具装骑兵——巴牙喇骑兵(注1)。其头上皆戴与明军相仿的“钵胄”(注2)。身披铁甲、棉甲和锁甲三层甲。他们挟弓带箭各执刀矛。所过之处铁蹄辚辚扬尘漫天,仿若钢铁洪流倾泻直下。
后金军来此的七个旗中,镶黄旗因努尔哈赤未到,便由其同父异母最小的弟弟巴雅喇代理旗主;镶蓝旗因阿敏负伤,一分为二分别配属正蓝旗和正白旗;镶白旗因扈尔汉失踪,由努尔哈赤长孙杜度代理旗主。
大贝勒代善率自己的正红旗、巴雅喇的镶黄旗、儿子岳托的镶红旗位于正面;三贝勒莽古尔泰率正蓝旗位于左翼;四贝勒皇太极率正白旗位于右翼,杜度率镶白旗位于大军之后,负责机动策应。
------------分割线----------
注1:巴牙喇,满语护军之意。由各牛录中抽取精锐组建。分白甲兵和红甲兵。
注2:钵胄,暨俗称的“避雷针”头盔。早期的蒙古骑兵多装备此盔。皮质,盔体以四至五片皮革连接成尖顶深钵状,以此影响了明清两朝头盔,考古学界称为“蒙古钵胄”。
明军钵胄与蒙元钵胄样式差不多,顿项分为左右后三片,而蒙元顿项是一体带护喉的风格。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31971/719762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