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引导孩子参与到与家长的互动中来,比如要求孩子给自己切一块“蛋糕”,孩子照做后用夸张的表演引起孩子继续做的兴趣。
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嘴上一刻不停地说着话,不管小东听不听。同时暗暗把老师的要求记在心里,在家陪小东玩的时候也要按照这个方法来做。
“千万不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只要孩子在玩,就一定要陪他。”医生严肃地叮嘱。我点点头。
《与你同行》那本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现在的父母带孩子,手机不离手已经是普遍现象。于是便有了孩子独自在一边玩玩具,父母在另一边抱着手机刷视频,玩游戏的场景。
孤独症的发病起因不一定和这个有直接关系,但是由此导致的孩子社交能力的缺失无疑会加重病症。
现在我已经尝到了教训,虽然以前我带小东的时间不多,但我也是庞大手机党中的一员。在没发现小东的异常之前,我也是玩着手机,让小东自己摆弄玩具的。因为总觉得带孩子太累了,想通过玩手机的方式获得放松。
后面还有两堂课是个训课和组织课,跟之前我们带小东参加的干预机构做法差不多。
个训课就是医生与小东面对面隔了一张小桌子坐着,医生会引导小东完成各种指令,比如串珠子,模仿医生动作,用手指指卡片等。
组织课则是几个孩子比赛的形式,比谁最快做好,最快按医生指令拍手等,然后按照指令做了会有零食等奖励进行强化记忆。
我慢慢琢磨出这里的理念,大概是要培养孩子的时间和规则意识。到时间了就要做什么,在课上老师要求做什么就要做什么。
我心里又冒出一些疑惑,这似乎是在矫正孩子行为,与治疗孤独症又有什么关系呢。但转念一想确有其道理。孤独症就是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与外界联系。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不学东西,智商停滞不前。
一种情况是孩子自己想通然后主动与外界联系,另一种便是外力干预强迫他与外界社交。
医院做的便是后者。强迫他做,去互动,去模仿,建立一种“听话”的行为模式,先保证孩子能接收到外界信息。
且坚持看看吧。我暗暗想。
大概是运动课的时候哭得太累了,上到后面时小东已经困得有些睁不开眼睛。
课程结束后,我们跟医生约好了周五再过来,然后带着小东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33542/756703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