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便制作了一面写着学府兵三字的旗帜,用寄神于物的方式把想法以六镜花·传承的模式封到里面。
要么等到天地精气发展到适合飞熊天赋出现,要么就是这支军队至少意志突破二天赋的上限,否则自己留在这军旗里面的六镜花便继续沉睡下去吧。
田长耕自然不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但他看见李靖给学府兵制作旗帜时,还以为整个军团通过了李靖考验,这可是大唐军神的认可,便很骄傲的把这旗帜放到最显眼的位置。
此刻,在田长耕的有序指挥下,整个学府兵兵团开始高效运转起来。
首先就是车阵的摆放上,一般上来说正常车阵想要摆放起来,多少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唐代的车子多是两轮一马的配置,至于四轮车李泰倒想要弄出来,但地盘转向器这种东西还在研究中,而且需要的动力也让李泰头疼。
毕竟现在一没有蒸汽机,二没有内燃机,还是用马匹的话,那为什么不用二轮的车呢!
此刻在田长耕的自适应军队的发挥下,飞熊天赋作用在这器具上,能让士卒很轻松的搬起或者调整这些马车的方向,这就为结阵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当然,现在因为田地精气的原因,实际上的削减效果并不显着。
至少没出现直接把整个马车抬起,然后放到应该放的地方,但这一点点的重点减轻,至少让车辆转弯时变
得更加容易顺畅,而这微小的作用,就让组织的运转变得顺滑多了。
看着眼前的商队的迅捷布阵,巴里坤本能的感觉到了几分的不对劲。
因为总感觉这商队的组织车队的速度也太快了,自己带着骑兵才刚刚冲下来,结果面前已结成车阵。
巴里坤皱眉的打量着车阵,却是见到车辆之间还扣上了锁链,强化了车队的抗冲击力!
田长耕看着对方在包围车队后,也不敢直接强冲,那自己顿时毫无顾忌,对士卒下令道,
听到田长弓的命令,在里面的学府兵果断的拿出自己的大弓,开始拉弓射箭。
刹那间,学府兵手中一根根箭失射出,这箭失一瞬间的初速度快得惊人。
围绕着车队想把这车队撬开的巴里坤,根本就没想到箭失速度这般迅捷,若不是运气好这箭失高了自己一头,自己怕直接就死了。
但身边几名亲卫就没这么好运了,这迅疾箭失所带来的惊人速度直接穿透了士卒身体,身上衣服面对这种箭失,根本就造成不了什么防御作用!
见到这幕的巴里坤没任何迟疑,果断选择撤退。
因为这支商队的表现实在太不正常了,不论组织车阵的速度,还是这迅捷如电的箭失,这都不应该是一支普通的车队所能够展现出来的战斗力。
自己现在拿不下对方,那选择撤退才是正确的决断。
田长耕大声道。
不过目光看了看骑马逃走的西突厥骑兵,倒略带着几分可惜道,
对这支军队的远程打击补充到底是选择强弩,还是选择步兵长弓,就算李靖也考虑了很久,但最终的决定,李靖还是选择了长弓。
因为自己的目标到底是向着三天赋冲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若真到达三天赋,这一支军队的远程能力,绝对不逊色任何的顶尖弓箭手。
尤其在弓箭互射时,靠着一身甲胃,盾卫弓箭手完全能雄赳赳的表示:
但在成长为三天赋的军团前,重力改变箭失所带来的复杂变量,你就别指望这东西的准头了。
这东西纯粹靠感觉与经验,只要别射出回头的箭失,就可以了。
不过,战场上射箭谁追求准确率啊,不都是箭雨覆盖,然后看能不能蒙到几个。
即使如此,李靖依旧给了田长耕指导,就是遇到那种无甲胃的就用减少重力的方式射箭,遇到有甲胃的那就增加重力的方式射箭。
至于重力加重或者减少所带来的变量,自己去摸索,至于命中率,你直接按照全覆盖的饱和式打击就好,其他的模式你想射中目标就别指望了。
不过,加重箭失重量射出的箭失冲击力会不断变大,而减轻箭失重量射出的箭失速度会不断提升。
不过减轻重量射出的箭失如果撞上了一些有厚实甲胃的军队,可能会被弹飞,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成是打水漂。
【鉴于大环境如此,
至于具体什么情况用什么箭失,由田长耕自己判断。
卑路斯看着田长耕带着学府兵轻松驱逐了西突厥的部队不由松了一口气。
说实话,一般上来说,这支军队敢冲锋这样的大商队,基本上都是有几分本事的。
但这次对方只稍稍试探了一下便是选择了撤离,就说明田长耕这支军队所展现出来的实
力让对方真正感觉到忌惮,实在不敢多留!
田长耕平静回答道,
而田长耕心中暗暗摇摇头,看着巴里坤离开的方向感觉到有几分的可惜,也对丝绸之路这段道路感觉到头疼。
自己这都还没有出大唐的边界呢,居然都能够遇到异族打劫!
这要是走到波斯那边,把物资交给波斯,那这一路到底要遇到多***烦啊。
田长耕到底有点明白,魏王为什么要把自己从青藏高原上叫下来了,这样的商业道路也到底是需要自己这种较为全面的军队去护送才行。
虽然前路漫漫,但自己身上这一身厚实的钢铁甲胃,却能带给自己无比的安心与自信。
至少前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只要自己碾压过去也就是了!
在田长耕的商队跟着西突厥的军队匆匆照面时,负责驻守西域的郭孝恪也上报了西突厥袭击西域的消息。
接着率领唐军开始抵御西突厥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为了维护大唐在西域的势力流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36311/1249391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