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马力受限于体积和重量以及蒸汽压力还有气缸容积,其中成本最高的当属气缸的加工,而气缸这东西的加工,属于比较极端的。
气缸口径越大也就越难加工,其成本会成倍增加。
因此相对来说,小口径的气缸的加工成本就低多了。
人家广州机械公司,搞成小型蒸汽机,而小口径气缸加工更容易,成本更低,这综合单马力成本也就能够降低,最终售价也能控制在一定程度。
这从各马力的蒸汽机售价也能看的出来,三十二匹马力的蒸汽机,价格近万,而十六匹的蒸汽机就得四千多楚元,但是广州机械公司出产的八马力的蒸汽机,只需要一千五百楚元左右就能拿下。
并且因为技术更加容易实现,量产也更容易,因此广州机械公司尽管在第一批试生产的时间比较晚一些,但是却是比当涂机械公司更快的实现了大规模量产。
承顺十七年十一月份,广州机械公司就开始对客户大量供货了,首月供货就达到了十六台蒸汽机,并预计十二月份还会供货至少二十台以上。
同时他们的产能还在持续攀升当中,预计他们的四马力或八马力的蒸汽机,年产能到明年,就能够达到五百台左右。
而当涂机械公司,预计年产年不过两百台左右而已,不过他们生产的是以十六匹马力以及三十二匹为主的中型蒸汽机,附加值要更高一些。
至于天津机械公司,他们现在连样机还没有,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实际产能,但是人家有一大堆的预购订单啊……根据预购订单以及研发进度,他们在建的大型蒸汽机生产线了,预计一年能生产大约三十台蒸汽机……别觉得五十套少,要知道他们生产的蒸汽机,最低的都是五十匹马力,大的超过百匹的大家伙。
至于三十二匹订单的生产线……现在有些难产,他们之前搞出来的样机性能虽然可行,但是成本太高,根本竞争不过当涂机械公司的同级别蒸汽机,好几个潜在客户看过样机后,转身就跑去找当涂机械公司下单了。
搞的天津机械公司现在在中型蒸汽机领域上有些进退两难,不搞吧,之前已经投入了大半年时间以及不少的研发资金,甚至连厂房和生产线都已经搞的差不多了。
但是搞吧……尼玛直到现在连一台订单都没有。
最后没办法,只能是一边继续进行技术革新,然后把生产线挪作他用用来搞大型蒸汽机了。
反正天津机械公司的大型蒸汽机,其技术核心其实都是在三十二匹马力的蒸汽机上扩展而来的。
连方法都是简单粗暴,直接把多个三十二匹马力的气缸串联在一起,搞出来多气缸多锅炉的蒸汽机。
嗯,这玩意和后世的多胀式蒸汽机不是一回事,多胀式蒸汽机是高温高压蒸汽逐渐从高压气缸,中压气缸,低压气缸里以此通过并推动活塞做功,理论核心是尽可能的把高温高压蒸汽所蕴含的动能都利用上。
而天津机械公司的多气缸蒸汽机,彼此的气缸以及锅炉系统都是独立的,但是联动系统却是统一的。
远离类似双马或四马的马车,多匹马一起拉车。
因此这三十二匹马力蒸汽机的生产线也不会浪费,而且还能剩下大型蒸汽机的一部分生产线建设费用。
如此一来,基于三大蒸汽机正常的不同选择以及市场选择,最终形成了三家蒸汽机厂商主打不同蒸汽机规格蒸汽机的局面。
不过这种局面也只是暂时的!
至少天津机械公司可从来没有放弃过三十二匹蒸汽机的中型蒸汽机市场,此外当涂机械公司那边看天津机械公司那边,连个样品都没有,就直接拿下了好几十套的大型蒸汽机的预购订单,也是眼红的不行,也匆匆上马了自己的大型蒸汽机项目。
不过他们的核心机以依托十六匹马力搞出来的,想要搞大型蒸汽机,不管是在研发还是生产乃至后续的成本控制上,难度还是比较大,至少你让他们搞一个上百匹那里的蒸汽机出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就十六匹马力的小气缸,得用至少七八台才行!
而采用这么多气缸做出来的大型蒸汽机,结构会非常复杂,故障率也会非常高。
倒是广州机械公司那边,人家就没指望过靠着增加气缸或者单纯扩大气缸来搞什么大型蒸汽机,他们一门心思钻进了增加蒸汽压力这一条公认难度最高的技术路线,试图通过提高蒸汽压力,再限制蒸汽机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马力。
这条技术路线,另外两家也知道,但是他们觉得这玩意太难,短时间内很难出成果。
更何况就连皇家理工学院的蒸汽机研究所,现在对高压蒸汽机都是一筹莫展,他们也就没底气了。
然而广州机械公司却是认准了这条技术路线,打算死磕高压蒸汽机这块硬骨头。
当然,他们也不是为了理想什么的,纯粹是想要搞出来高压蒸汽机,然后直接垄断蒸汽机市场,直接把当涂蒸汽机或天津蒸汽机干死,不给他们留哪怕一丝活路……
别看这三家机械公司都是工业部全资所有,但是他们开始全面转向为蒸汽机厂商后,就已经彼此成为了最大的竞争对手。
干死竞争对手,这是一家企业的本能!
哪怕是官办企业也不例外……官办企业的总办带着自家公司干死了竞争对手,也就能证明自己的能力更出色啊,这后续升官还不是轻轻松松的。
甭管广州机械公司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是人家拿出真金白银以及人才投入高压蒸汽机领域的研发,这是好事,罗志学听闻后还夸赞了他们几句呢。
说他们有啃硬骨头的胆魄,这是好事。
别管事情难不难,能不能成功,但是有一点却是能确定的,那就是不搞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在罗志学看来,当涂机械公司和天津机械公司在技术路线上,已经落了下乘。
等高压蒸汽机出来后,工业用蒸汽机兴许还有低压蒸汽机的市场,但是火车以及轮船领域里,那是高压蒸汽机的独占市场,也是利润最为丰厚的市场。
现在他们不搞,真等人家广州机械公司把高压蒸汽机搞出来了想要再跟进,恐怕就晚,哪怕是依靠着工业部高层所采取的在特定领域里,维持两到三家工厂具备产能的策略,他们能够获得高压蒸汽机的专利,但是钱肯定也是会被广州机械公司赚走。
就和现在的钢铁行业一样……国内如今生产软钢的钢铁公司,除了最开始的大冶钢铁公司外,已经有十多家钢铁公司获得了大冶炼钢法的专利授权。
但是因为需要缴纳专利分成的缘故,这些公司生产软钢的利润实际大部分都是被大冶钢铁公司以专利授权费的方式给拿走了,这些钢铁公司其实也就喝点汤水而已。
这就是在技术上一步落后,然后就全盘佳输的结果。
就这,还是工业部高层为了维持同行业的竞争能力,确保关键时刻特定产品的供应不至于掉链子,同时也是为了确保良性竞争,而采取的同时扶持两到三家企业的政策所导。
没有工业部高层的要求,大冶钢铁公司才不会给竞争的同行专利授权呢,一家独占市场多爽啊。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工业部在过去十多年的实践里累积了足够多的经验,充分认识到了良性竞争以及维持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确保不会因为某一家关键民生、国防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后,就让整个民生国防工业受到影响。
因此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尤其是影响重大,其他企业一时半会也绕过去的关键技术,工业部往往会倾向于做主,让专利拥有方采取专利授权的方式,授予其他几家企业,当然了。
钱这方面肯定是不能少的,大冶钢铁公司获得的专利授权费那可是极为庞大的数字,可谓是赚的满嘴流油。
不过其他钢铁公司也没有坐以待毙,可不甘心给大冶钢铁公司当代工厂,他们或是自己凑集资金,或者是联合起来对大冶炼钢法进行技术研发。
为什么还要对大冶炼钢法进行技术攻关研发,那是因为试图绕过大冶钢铁公司的专利的一些关键节点。
大冶炼钢法的技术原理其实是公开的……一些理论研究也是皇家理工学院钢铁研究所搞出来的,这些钢铁公司也有获得授权。
至于大冶钢铁公司拥有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工程实现上。
而工程实现的一些专利技术,是可以绕过去的,只要达到最后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就行了。
此外,多家钢铁公司,尤其是当涂钢铁公司也在凑集资金试图搞出来更好的全新的炼钢法,试图来一个全面超越,当然,这就更麻烦而且困难了。
但是,钢铁行业的技术研发受益于专利限制以及市场竞争等因素,整体上是处于一种比较良好的良性竞争状态。
而这也是工业部乃至工商部所期望看到的结果。
同样也是工商部在很早就正式推行专利技术的缘故,有了专利的保护,才能够让企业放心大胆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
如果没有专利保护,那还研究个屁,直接等别人研究出来然后抄袭岂不是更简单。
专利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刺激企业或个人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并保证他们的利益,进而促使整个社会层面的积极创新。
如此,才能够在科学技术研发里百花齐放,而不是光靠着官方所属的有限各类研究所折腾。
就算是这些官方投资的直属研究所,他们也需要研究经费啊,官方财政虽然有钱,但是也不能什么项目都大手笔砸钱啊。
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官方研究所要想研究一些新项目,还是需要和企业进行合作的,或者是自研的一些项目通过专利授权的方式出售给企业,然后获得资金的回报,以支撑后续的研究。
这些,都离不开专利制度的维持。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39490/1306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