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昌平君没法和吕不韦相比,一个是因为他只是刚刚当上右丞相,除了楚系势力外,他在朝堂上没有其他亲信了,另外一个就是嬴政对他没有向庄襄王对吕不韦那样信任,直接将军国大事都托付于他。但是有华阳太后和楚系势力的支持,昌平君在朝堂上话语权依然不小,再加上嬴政在背后推波助澜,借王绾之手来进行前期的改革,还是有相当的可操作性。
可怜的王绾,又一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上了工具人的标签。
……
“我上次走的匆忙,还不知道蒙恬统率的平阳重甲军王上是如何处理的?”
以蒙恬的年龄和资历,暂时还不足以独自统帅一军,上次让他暂领平阳重甲军主帅一职也只是权宜之计,如今吕不韦一事已经结束,平阳重甲军主帅一职也该另寻他人来。
“我已经让桓齮为将,领平阳重甲军主帅一职。”
桓齮这个人东方曜了解,从能力上来说不如王齮、王翦等人,但是做为一军主帅还是可以的,而且从资历上来说也算合适,不会让平阳重甲军心生不满。
“王上似乎是还有顾虑,现在都没有对军队进行任何动作。”
在东方曜面前,嬴政也不想隐瞒什么:
“老师不在的这些日子,我曾下令让那些将军上奏,陈述对付六国之策,却没有一个令我满意的,后来我在朝会之上问策,结果依然没有一个能令人满意的。”
嬴政的话语中充满了失望:
“虽然其中有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计策,但终究都是都是一些眼前之策,没有一个是长远的规划。如果不是吕不韦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会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说到最后,嬴政甚至有些替吕不韦感到可惜。
国家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将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规划,即使是再强盛的国家,国力也会衰落,社会容易发生动荡。
秦国从孝公开始,或者说在孝公之前,长远的战略目标就是东出,现在经过数代秦君上百年的努力,秦国的东出之势已经不可阻挡,如此,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如何东出,东出消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又该如何治理,这些都是需要提前有所准备的。
治理国家是不能走一步看一步的,这样很容易陷入被动,丢失了主动权的国家永远无法成为强国的,就如同现在的六国,永远是被秦国牵着鼻子走,秦国说打谁就打谁,他们只能被动承受。
东方曜教导嬴政的时候,就经常告诉他,国家就和人一样,只有看的长远才能走的长远,不能将目光困于眼前。
嬴政也是很认同东方曜的话,但是治理国家不能光靠君王一个人,这样就会给底下的群臣一个独断专行的印象,长此以往下去,群臣不敢说话,君王的政策出现失误,国家就会陷入动荡。
嬴政让朝堂中所有大臣上书,就是为了寻找些这样的人才,可惜最后的结果却让他失望了。
“王上也不必为此伤神,这种事也不急于一时,朝堂上寻不到合适的人,我们可以从朝堂外寻找。”
“老师是有主意了?”
“昔年孝公为了改变秦国弱小的局面而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如今王上也可以效仿孝公。前段时间王上驱逐了吕不韦大批门客,这件事在六国之中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在那些饱学之士心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王上可以借此机会发布一道诏令,既可以对驱逐门客之事进行解释,消除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可以从中寻找我们现在缺少的那个人。”
东方曜的建议倒是提醒了嬴政,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这的确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39858/1082220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