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将随距离衰减得比在三维空间中更快,在三维空间内,如果距离加倍则引力减到1/4,在四维空间减少到1/8,五维空间1/16,……这就使得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这样的行星轨道变得不稳定,地球偏离圆周轨道的最小微扰(例如由于其他行星的引力吸引),都会引起它以螺旋线的轨道向外离开或向内落到太阳上去,那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冻死或者被烧死。
多于三维的空间维数也有问题,事实上,在维数多于三维的空间中,引力随距离变化的同样行为,意味着太阳不可能由于压力和引力相平衡而存在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它若不被分解就会坍缩形成黑洞,在任一情况下,作为地球上生命的热和光的来源来说,黑洞都没有多大用处。在小尺度下,原子里使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的电力为正,和引力一样,这样电子或者从原子逃逸出去,就会以螺旋的轨道落到原子核上去,所以,生命只能存在于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没被卷曲得很小的时空区域里。但是,如果三维空间不加上时间而加上别的,那么就会出现平行宇宙,N个自己,当然,平行宇宙也包含这个第四维,可以用平行宇宙来做遥距传输,可以把你从地球上传送到外星人的星球或宇宙其它星球上去,用时也就一会儿,或者几秒。
在数学上有各种多维空间,但目前为止,地球上的社会所认识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维,即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至于现代微观物理学提到的高维空间,是另一层意思,只有数学意义,高维真实空间,至少现在还无法感知。四维时空是构成真实世界的最低维度,而我们的世界恰好是四维,尤如一把尺子在三维空间里(不含时间)转动,其长度不变,但旋转它时,它的各坐标值均发生了变化,且坐标之间是有联系的。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维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时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四维时空不仅限于此,由质能关系知质量和能量实际是一回事,但质量(或能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运动状态相关的,比如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在四维时空里,质量(或能量)实际是四维动量的第四维分量,动量是描述物质运动的量,因此质量与运动状态有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四维时空里,动量和能量实现了统一,称为能量动量四矢。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时空,能量与动量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动量,这说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间可能存在深刻的联系。
另外,在四维时空里还定义了四维速度、四维加速度、四维力、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统一了电和磁,使得电场和磁场用一个统一的电磁场张量来描述了。四维时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维定律要完美得多,这说明我们的世界的确是四维的,可以说它比牛顿力学要完美的多。
女王还介绍说五维就是动态的空间,叫“速度”,六维是因动产生摩擦而生“温度” ,七维是因温度产生热至爆炸而生“电”……
女王最后兴奋地介绍说,地心王国的十一维是非常美丽的超引力宇宙仪,其内空间是七维球,外空间是四维球。她还进一步解释说,在量子宇宙学中,瞬子是宇宙创世的籽,瞬子是地上人类科学家爱因斯坦方程和其他场方程的解,其中时间和空间坐标不能区分,十一维超引力的创生宇宙的瞬子,必须是四维球和七维球空间两个因子空间的乘积,时间若包围在四维中,四维时空随后便展开演化成我们生活中的宏观宇宙,如若不然,外时空便成了七维的了。
在带电荷的黑洞创生场景中,宇宙波函数要使用正确的表象,才能算出创生的概率,因为规则瞬子是非常稀罕的,研究一般黑洞的创生,都必须引入约束引力的概念才能找到正确表象,这对于带电荷而且对于旋转黑洞的波函数至关重要。从同一瞬子出发,在选择正确的表象后,时间在四维球中的创生概率远远大于时间在七维流形中的概率,因此,在量子宇宙学中证明了我们现在所处的外时空就是四维的。
女王还回忆说地心王国的科学家认为它们的时空是高维的,说是感觉到的空间为外空间,觉察不到的为内空间,时间是外空间中的一维,而地表上人类的科学家只感到它是三维的,因为额外的维都被卷去到人类无法观察到的小尺寸去了,正如一根头发的表面虽然是二维的,但是粗看之下,只剩下头发长度那一维一样。他们认为地表上人类科学家在用量子宇宙学研究时空维数的起源时,总是人为地调节卡鲁查-克莱因的总维数,以期得到需要的外空间维数,人为的调节往往会陷入逻辑紊乱、恶性循环,所以无法感觉并发现时空的高维性,更无从谈起外空间、内空间之类的现象……
无论这个“反物质镜像生成中心仪器”是谁创造的,或者发现的,它的的确确可以凭借平行宇宙或发现(制造)多维空间或高维空间,来实瞬间传输或叫复制人,一旦开启时间之门,或打开宇宙平行空间,还有更多的惊人的力量,有时还会导致地上人类迷信的解释六脉紊乱恶性循环的事件发生。
女王就问地上社会的专家们:你们是否在这以前从蜀龙山区,发现该地曾出现过不该出现的人?莫名地失踪后来又找到过东西?大自然中是否出现过反常而无法解释的现象?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40301/11120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