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不下点功夫,要想短时间之内背出全篇并不容易,而且字数总量要比《百字姓》多了四百余字。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众人还在惊讶中,高希又将《千字文》背完了。
而且,高希似乎进入了状态,将《千字文》背得行云流水。配合着文章的意境,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不等高希背完,看热闹的人中,开始有人连声叫“好”了。
“啧啧啧,真不容易,背得真好!”也有学童发自真心在给高希点赞了。
胡老先生却不知何时忘了起初的担忧,他闭上眼睛,手捋山羊胡,陶醉其间了。
“贵升要输了!”
“这下有好戏看了!”
“这傻大个,讲不定还真是读书的料?”
高希也不管众人在说些什么,从容地喝了一口水,继续背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又开始背《三字经》了。
《三字经》一共有一千多字,从宋代开始,直到中华民国,被后人修订了许多版本。
高希现在背的是宋末元初的版本,如果背出后世的版本,那就要命了,成了预言家了。
比如,后来的版本中有“迨成祖,迁燕京”的句子。现在才是永乐七年,都城是应天府。要再过三年,永乐帝才会正式迁都北平(改名北京)。
如果还背出“十六世,至崇祯”的句子,那就是作死了!
前世时的高希就很喜欢《三字经》,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浓缩,从人伦道义、天文地理,到文学历史,都用三字一句的方式写了出来。
高希自己似乎也沉浸到了浩瀚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一时间恍惚又回到了前世雪夜拥坐书城、研读史书的时光里。
可能是受到了高希情绪的影响,学堂内外的人们都逐渐安静了下来,只有高希朗朗的背书声。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高希背完最后一句,小金鸿和高罕最先鼓起掌来,接着几乎所有人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贵升的脸,青一阵、红一阵,低着头,趁着无人注意他,这位“大王”居然悄悄从学堂的后门溜走了。
说好的“输了,叫一声哥”呢?他忘了?他没忘!他只是拉不下脸皮,干脆先溜之大吉。
门外看热闹的人开始散去。高家疯小子三天背出《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的消息,那要比小孩子间的赌局有意思多了。他们迫不急待要寻人说去。
“好,好,好,”胡老秀才终于平复了激动的情绪,“高希,说说看,你是如何做到三天背出这些内容的?”
高希起身答道:“学生这几天除了努力背书,要感谢一位小同学的帮助。”说完,便走到马金鸿的面前,恭敬地施了一礼,搞得小金鸿脸都红了,还扭捏起来:“希哥,不用,不用。”
“这几天,我除了背书,还专门去找了金鸿学弟。书中有好些字,我并不认识,是他帮助我逐一认识。其间还反复听我背诵,他也算是我的三日老师了。”
高罕这才明白高希为什么不太太平平在家里背书,总是往外跑。
高希不识字吗?还真的有些字不识,因为不是简体,都是繁体,还有一些生僻字。
从小学简体字的现代中国人都知道,直接读繁体字,大部分没问题,但总有些字还是不认识。如果要自己长篇大论地写繁体字,肯定做不到。
读繁体字时,能联系上下文推断出来的字还好说。有些字既无法推断,又不认识,高希前世的记忆又模糊。比如“多乂密勿,多士寔宁”中的“乂(yi,第四声)”和“寔(shi,第二声)”,他早就不知道读什么了。
他只好找小金鸿帮忙了。小金鸿还真结棍(牛掰),虽然只有六岁,三部蒙学倒背如流,不比子龙差。高希算是找对人了。
“好,好,好,”胡老先生连说三个好字,“《千字文》中说,‘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也就是说,结交朋友,不仅要意气相投,在学习上互相切磋,还要能够在品行上相互告勉。高希和金鸿做了好榜样,大家要努力效之。”
“是,”众学童齐声答道。
“先生,丁贵升跑了!”有学童嚷道。
“无妨,跑就跑了吧!”胡老秀才并不在意,高希也不在意。
但贵升在意,贵升的家人在意。
这下好了,丁嫂碰钉子了!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51218/1584191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