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反对还都的宣德皇帝上位,他们又以报章上汹涌的“反还都”民意为依据,华丽一转身,便和新任皇帝站到一条战壕里。
这不叫顺应民意,这叫墙头草。
朱瞻基越看越来气。
好嘛,“还都南京”本来就不是朕的主张啊,朕和四叔的主张是一致的。现在搞得好像朕是大反派,朕在坚持还都似的,所有的罪过都在朕一人身上了。岂非咄咄怪事?
他再度体会到了孤家寡人、进退两难的痛苦。
他立即下了三道诏令。
第一道诏令,朕的本意和太傅高希一样,反对还都南京,即日起罢议此事,顺天府(北京)仍为大明国京师。
这份诏书,一可以安定民心,二可以示好百姓,说明太傅高希生前的主张获得了朝廷的认可,抚慰汹涌的民意。
百姓反对还都,无非是要保住自己的饭碗,这下顺了民心,大局就可以稳定。
第二道诏令,京师各家报馆立即停业整顿,再有发表没有事实依据、臆测胡编的评论,捕风捉影,一律取缔。
第三道是密旨,但圣旨并不是他写的,而是由仁宗皇帝生前写好的遗诏“诛杀朱高燨”。
高希的政治能量太大,朱瞻基大有心惊肉跳之感,不杀高希不能安“朕心”。
至于太宗皇帝那份“恢复朱高燨皇子身份”的遗诏,朱瞻基无奈地扔进了养心殿的火炉之中。
高希到底在哪里?
作为穿越人,高希洞察宫廷政治的黑暗与残酷。
太宗在时,他拒绝做太子。仁宗在时,他坚持太宗国都北迁的主张,不惜和仁宗翻脸。
宣德皇帝上位,他则布下孝陵失火的局,将自己人间蒸发。
钱财和名利,对他而言,皆是过眼云烟。
他想用自己的让步,换来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但他知道仁宗做不到,到了朱瞻基这里也做不到。
“皇权容不下亲情”,朱高煦说的这句话是对的。
实际上,早在太宗(永乐皇帝)驾崩时,他就开始安排后路。
创立锦绣慈善基金会,交出锦绣集团的控制权只是第一步。
之后,他陆续将自己的妻儿、养父母一家、恩师胡老秀才转移到了一艘早早备下的商船上。
朱瞻基返京的那天,高希立即火烧孝陵官舍。在一片混乱中,他和平安早就换了装束赶到龙江码头,上了东去的客船。
他原本计划一到松江府,便就地换乘家人所在的商船出海,前往海外隐居。
实际上,他的心里还存有一丝侥幸,以为朱瞻基会理解他“放火隐退”的良苦用心,放他顺利离开大明。
然后,朱瞻基最终还是身不由已,和太宗、仁宗一样,下了追捕的密旨。
他们的商船根本无法出海,松江府在各出海口、码头广发朝廷榜文,严查出海船只。
无论是什么船,只要出海,先要向官府申报,提交船员和客商名单。然后,会有官员上船,逐一当面核对无误后才能放行。
高希知道这是朱瞻基在搜捕他,顿时一愁莫展。
这天,高希正在客舱里苦思脱身之计,却听到船甲板上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只听到有人嚷嚷:“金山卫军奉命搜查商船,都别动,叫船主来!”
高希暗叫不好,忙将手指蘸了一滴墨汁,轻轻点到了右嘴角上。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51218/1584250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