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李宁顿了顿,整理一下思绪,“孟子性善论只是论证了人的天性中自带善良或者是说利他的一面,而可以忽视了人性中性恶也就是利己的部分,其核心目的是劝诫世人的行为往“向善”的方向发展。
而后世“性善论”的观点,逐渐将人性中的善于恶极端对立起来,认真“善”是人性中所天生,“恶”是后天环境和教育所影响。
这类说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是先进的,但是从“因果论”的角度来看,扭曲了人性“善”与“恶”产生的自然顺序,因此并非对人性科学的解释。”
“竖子安敢言。”那先生听了,脸都沉了下去,“若依尔所言,当何如?”
“先生可闻荀子之信恶论。”不等那先生答,李宁便接着道:
“《荀子·性恶》中有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的“性恶论”比之孟子及后世的“性善论”更加全面,其目的与孟子的“性善论”一样强调将人心导向“善途”,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不过荀子“性恶论”在对人性疏导方面,更强调后天教育和约束的意义。”
“可笑,若人人生来便是恶,便是再如何规范,也不会是如今好人多恶人少?何况若人性本恶那又人类之处又如何向善。”那先生鄙薄斥道。
李宁瞅了瞅他,“先生此言差矣,我并非完全认可性恶论之说,只是做一比较,不论是性善论亦是性恶论都各有偏颇。”
“人一出生,便有欲望,饿了就要吃饱,冷了就要取暖,累了就要休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有争强好胜之心等等。
从佛法观点来看,欲望从伦理角度可分为善、恶、无记三性。其中,善的欲望需要发扬,恶的欲望需要压抑,而那些非善非恶的欲望,本身虽没什么过患,一旦和烦恼相应,就会介入恶的成分而变质。
孩童做错事甚至杀人犯法,大人都说他们什么也不懂。
的确,正因为孩童不懂善恶之别,无敬畏之心,凭己心做事,所以肆无忌惮,大人看了残忍之事在孩童眼中不过是游戏玩乐。
若是从本性来讲,那便是恶,故而有性恶论之说。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56867/17587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