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章才适合这种情况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什么叫做下笔如有神,这便是了。
只见李宁一字一句,郑重其事的写着,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压力。
这篇写于苏大文豪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年壬戌,苏轼作此篇章。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李宁的心境在这一刻和这位大文豪无疑是贯通的。
尽管她自救,但是她所遭受的困难,身后远甚与那位大佬。
精神与身体双重压迫,不断压榨自己的潜力,几经生死。
而今,方得见天日。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仿佛有宾客在这里谈笑风生,饮酒作乐。
风雨电三人凝神警惕。
他们深知这是诗文的威力莫测。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仿佛有人在歌唱,有人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三人看见突然起来的蛟龙,冷抽一口气,纷纷应敌,随即又感觉头痛欲裂。
那妇人的悲泣之声,完全不能屏蔽,声声哀泣,在脑中作响,连带他们都情绪浮动,倍感伤心。
只见李宁脸色已然有些苍白,更加郑重的落笔。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56867/1758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