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特别注意盆土配制。
李子盆景因容器有限,必须在有限的盆土里含有充足的肥力,才能维持李子生长与结果的需要,一般应用腐烂树叶4份、腐熟的圈肥、碎骨2份和园土4份混合,适当混入少量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增加土壤肥力。
将盆土充分混合均匀,碾细过筛。培养土在使用前应洒入1.5%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定植时让根系舒展,培土压实,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灌透底水,放置于阴凉处缓苗。
还有其他诸如换土倒盆,整形修剪,越冬防寒,田间和肥水等等的管理。
种植这门学问,高深的很好,李宁也只是入门而已。
这世界上其实也没有哪一门学问是简单的,想要深入钻研,都是有难度的。
“华皇看起来是很满意这番布置啊。”
李宁抬眼,吞下果肉,拿起丝巾吐出果核,然后擦擦嘴,才看向对面的男子。
明思院的院长,儒家的一个小派别,不过放在北域,也算是大势力了,位主一境之地。
长得人模人样的,可惜不是什么好货色。
别以为儒家是诸天显学,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就什么都是好的香的。
呵呵,那是不可能的。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是一种偏贬义的说法,指社会或者某个圈子里面人很多的时候,总有一些奇怪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人在其中。
这位明思院长,就是一个特别奇怪的家伙,你要说他十恶不赦,那倒也不是。
否则儒家也容不下这一脉。
例如她的世界,只战国时期,儒家内部便分化而形成的八个学派。
孔夫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
而孔夫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
所以,孔夫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
到了战国时期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时候,在儒家内部同时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而明思院的思想是偏向于子思之儒的。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关于“子思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已难知其详。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从否定的角度略有论及,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其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盂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督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
按大多数宋儒的观点,“子思之儒”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家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
而明思院,他们如今的作风吧,其实有点走偏了,更像是。。。嗯墙头草那种。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56867/1758809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