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已经是第二次看了,跟第一次看不一样的是,再不关心剧情走向,而是更关心讲述的方式和每一个细节。
电影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的,讲述人是瑞德,那个在肖申克监狱混得最开的人,什么物资都能弄到,有点黑白通吃的意思。
用第一人称视角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大量的旁白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但这种视角又不是全知全能的,有很多留白供观众思考。
这一次,对我来说,最有冲击力的是“制度化”这个词,可能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对这个词并没有多大感触,当时最受冲击的是“希望”和越狱的全过程,可能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关注点发生了改变吧。
“制度化”这个词出现在布鲁克斯自缢以后。
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待了几十年,因为识字的原因,他被安排到监狱的图书馆工作,在那里,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体面的人,是一个被需要的人,有一种强烈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可是,他马上就要被释放了,而且还安排了住宿和工作,可是他却很不安,已经离不开这个或许早年厌恶,但是越来越给他安全感的地方,他甚至想通过伤害狱友的方式,继续留下来,但最后被劝下了。布鲁克斯出狱之后,那双衰老又惊恐的眼神告诉我们,他已经完全没有能力适应外面的生活了,带着一身病痛,怎么也做不好安排的工作,可是,当他还在肖申克的时候,笑容和谈吐是那么自信而从容,一切都改变了。最后,他长期失眠,选择自缢而亡,离开这个再也无法融入的世界。
几个狱友一起讨论布鲁克斯的死因,瑞德说,这就是“制度化”: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
有时候我想,平等、自由难道不是每一个人的追求吗?尤其对于身陷囹圄的人来说,还有比自由更渴望的东西吗?
可是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有些人向往自由,就像关不住的鸟儿一样,可是有些人向往的是某个固定程式下的安全,自由远没有安全那么重要。
所以,当瑞德出狱之后,他住在布鲁克斯曾经住过的房间,看到他在墙上留下的字,做着同样的工作,也受着失眠的困扰,甚至,上班的时候,每次上厕所都需要喊“报告”,得到批准后才能顺利解决,想想在肖申克,他混得多么如鱼得水,差不多是最有能耐的人,但是在这里,他体会到了和布鲁克斯同样的孤独和无助,只是幸运的是,瑞德有安迪给予他的“希望”,而布鲁克斯什么都没有。
以上是囚犯被制度化的例子,影片中还有两个人,演绎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制度化。
与瑞德和布鲁克斯不同,典狱长和牢头并不是生活在高墙内的人,他们有人身自由,有工作,有收入,还有社会体系对他们的认同。可是当逃税漏税、行贿受贿东窗事发以后,牢头就像影片开头的那个胖子一样哭哭啼啼,即使他一直在肖申克工作,对肖申克的运行体系了如指掌,他也无法面对即将进入的世界,因为他将从一个制度化走向另一个制度化,充满未知的恐惧。还有典狱长,当他知道自己即将接受审判时,宁愿开枪自杀,也不愿步入另一个制度体系里。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58947/1925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