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跟李海只会下死力气干活的人,听到消息后,一个个都激动得不行。
他们都不是什么嘴皮子利落,特别能说的人,眼看着村里人赚钱,怎么可能不眼红?
然而自己没那本事,挑出去也卖不出,有啥办法?
嘴皮子都急得上火了,李海找上门来,可不就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二话不说,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去找里正、族长做见证人。
以前这种事情,他们绝对不会去找里正、族长,自己私下商量就成了。但随着村里人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涉及到跟钱相关的,都需要到里正、族长那里按个手印,免得后面扯皮。
他们也渐渐习惯了,据说这叫“签合同”。
他们不懂这些,但听里正、族长的话绝对没话。
有些他们没想清楚的,往里正、族长这里跑了一趟,里正、族长也帮忙完善了一下细节,让他们脑子里的想法更加清晰起来。
“好像这样确实更好一点!”
“嗯,我们听里正、族长的。”
“里正、族长,等秋收结束,我们几个请你们喝酒。”
……
里正、族长也很高兴。自己家占了大头,也要让村里人喝个汤吧?大家都是李氏族人,不能一个人吃独食,否则时间长了,谁还会服气?
不服气的人多了,就会惹事,村里就会出乱子。
他们也是见了好几辈人的老人了,除了想让自己家多赚点钱,也希望村里的其他后辈都有出路、有出息。
一个帮着一个,一个带着一个,李家村热热闹闹的,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谁提到李家村不竖起大拇指?到那时,他们脸上也有光,到了地底下也有脸见李家的老祖宗们。
这事没出来的时候,没有人想到,等有人知道可以“请人”帮忙干活秋收了,还真有人动了这心思。
就像刘康所说的那样,正在挑担赚钱的人,只要赚了的,都舍不得现在就断掉手里的活。
可不断掉手里的活,秋收怎么办?
不是没跟家里的婆娘商量,要不要请个人啥的,但又担心大家都忙着自家的秋收,赚钱少,没人干。不想正为难的时候,有人主动跳了出来,可不就巧了?
刘四婶二话不说,直接请了李海。她家男人虽然不用卖货,但送的地方有点远,要是回来秋收了,就没办法送了。
听她家男人说,那两个常送的村子正在跟她家男人商量,能不能让秋收的时候多跑两趟。马上要秋收了,大家都想吃得好一点。
刘四婶怎么可能不意动?多跑两趟意味着可以多收到钱。
虽然到时候收到的钱得拿出来一部分给帮忙秋收的人,但那又怎么样?粮食收了,钱赚了,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59334/1961450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