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六百里加急,这只是一个大约数。
并非是绝对规定,每日须行这个数目,毕竟驿站马匹较少、又精贵,还有渡河、翻山等耗时路程。
从九陵塬阳凌苑出发,到第五天上午,范仲淹的奏章才抵达汴梁。
刚刚上任的参知政事晁宗悫、晁世良,恰逢他值守中书门下,略加浏览此奏章所言,其额头便呼呼冒汗。
均产二十多石之粮!
由十六岁小郎培植而出?范希文莫要诓骗天下……平复激动之色后,晁宗悫带着满满的疑虑,将奏章匆匆送达赵祯案头。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没有红薯收获之时的视觉冲击,赵祯并未有太多激动之色。
然则,此奏章不但是范仲淹亲笔所书,其下署名还有滕子京,以及高德仁、石炯言两位近臣,赵祯亦不得不信。
他眉头微皱,将信将疑道:“世良!希文谆谆君子,往日不曾海口。张远之更是神奇小郎……此番所言,可信几成?”
“官家!这个……”晁宗悫稍微犹豫,继而说道,“范希文称,红薯不日将送达陛下,不若观此物后,再做决断。”
“此言甚善!此奏留在我处,待见到红薯,再做署理、封赏。”赵祯点头说道,其后挥退晁宗悫。
又过了五日,四石红薯送达汴梁。
为了让赵祯重视起来,增加对产量的信服度,这些红薯起运之时,范仲淹还特地选取数十株,带着半截藤蔓运送。
有范仲淹的奏章在前,皇帝赵祯又极度关注,何况红薯产量若属实,必然会引发滔天巨浪。
不但是首知的晁宗悫,还有章得象等中书门下的大员,早已重视起来。
这些红薯一经运达,他们便集聚在一起,在中书大堂开启所有藤篓,判断红薯产能的真伪。
见到带着藤蔓的红薯串,章得象这位中书门的主官,略加推算便瞪大眼睛,急促呼道:“端是奇物,奇物!亩种千五百株,便可收二十余石!”
范仲淹在奏章中,已简述红薯的种植之法。然则,亩种一千五百株,包括上报的产量,均是以宋亩计之。
在场的都是宰相、副宰相级别的大员,聪明程度非常人所及,估算红薯的株重,便可得出其均产。
“哈哈哈!果然是均产二十余石之粮。”
晁宗悫更是脸色通红,激动地走出大厅,冲太庙方向跪拜,“天佑我大宋矣!此乃大祥瑞、大祥瑞!吾等当急报官家。”
……
半个时辰后,赵祯围着藤篓,激动地踱步。红薯产量已然不虚,若能遍传全国各处,则天下无饥,这是前无古人的功勋!
他这个皇帝便可远迈唐宗汉武,定能传颂千古、彪炳史册。
“范希文、滕子京早已尝鲜,称此物甜糯可口。”
压下心中激荡,他语气淡淡道,“此令尚食局,以张远之所传之法,蒸煮红薯百余块,与诸卿尝其美。”
看了看众位大员,章得象出列拜道:“此物乃大宋之祥,吾等谢官家赏赐!然则,可否浅尝辄止,留下充做种薯。”
“无妨!希文奏曰:张涯、张远之,业已繁育二十余华亩!”
赵祯兴致高昂笑道,“今岁收获近八百石,越明年以州府布设繁育,四、五载后便可遍布天下。”
皇帝用膳,內监试吃,这是规矩。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60016/2024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