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作为,唯有一人不是非常高兴,就是观世音菩萨,也就是现在的观音菩萨。
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为,是在宣示皇权高于神权,开创了一个新的规则,也变成了一种默认的帝王的规则。
所以后世的皇帝登基,民间和神仙们,都要很自然避讳掉皇帝的名字。
比如现在的唐朝,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李世民名字中的“世”“民”两个字,是不能出现在任何人的名字,所有人都要改名字,避讳这两个字……
凡间帝王可以给神仙,改了名字也是开了历史先河了,观音菩萨如何能不郁闷?
李世民偏偏又是天定人皇,观音菩萨又怎么敢伤害唐太宗李世民?也只能独自生气。
观音菩萨的现在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观音菩萨每每想起自己这个样子,心里都憋着难受,观音菩萨连自己的庙宇,都不怎么想去显灵了。
“观音菩萨庙”那名字上,看在观音菩萨眼里都感觉到刺眼,观音菩萨感觉少了的那个“世”字,就想是卡自己自己喉咙里的鱼刺一样,让观音菩萨难受不已。
观世音菩萨最后还是,在如来佛祖的许诺和安慰下,才慢慢的缓了过来……
观音菩萨想到小不忍则乱大谋,再说人间皇朝才能多少年?正因为这个样子,才有观世音菩萨和观音菩萨,两个称呼……
只不过唐太宗李世民没有想到,自己被观音菩萨给算计上了,导致后来的很多事情发生……
时间过的再慢,也是会过去的,大幕也是随着时间得过去,终于被拉开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第三年,举办了自己帝皇生涯中的第一次科举,在历史上也留下重大影响!
唐代读书人要夺状元,并不像明、清诸朝那样,先经县、州、府三级筛选,再经各省筛选,然后才参加国家级考试,国家级考试又要通过会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复试定一回名次,再通过名义上由皇帝出题的殿试、十来位重臣“公同阅卷”、公推出前十名,由宰相在皇上面前“读卷”,最后由皇上“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如此繁复。
这一年,陈光蕊如愿的考取了这一年的状元!
唐时广博开放的科举思想到了明清时节,便被人为地搞得完全走了样。
唐时的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这种题目后世也有,名字没这么文气,就叫“填空”,大名鼎鼎。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尤其是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一直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这还不算,唐代考试科目又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考试,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唐太宗李世民亲点了陈光蕊为今科状元,就是认定了陈光蕊的才华,如果没有西游这件事情,陈光蕊可能一代治世能臣……
大诗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其中有一名句流传千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可见其喜。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60393/2060707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