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义】:
大道广泛存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万物都按照它的规则生长而不辞辛苦,辅佐万物成功而不求报酬。养育万物却不是其主人,无欲无求,几乎让人忽略它的存在,可见其小;万物生产变化的规则都归其范围之内,但却不是他们的统领,可见其大。正是因其形状可大可小,但却可以包容万物,所以才成就了它的大。
第三十五执大象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释义】:
按照大道的规则,往治天下,不仅不会给黎民带来伤害,相反还能给他们带去安定和太平,实现仁义礼法之治,让客商云集。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平淡而无味,看不见,听不到,却用之不尽。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释义】:
欲将事物合上,必先研究它是如何张开的;想削弱事物,就得明白他强大的原因;要想废除事物,就得清楚它兴盛的道理;将欲获取,就需知道如何去投资。这就叫,明白事物的微妙,柔弱也能胜刚强。就象鱼不可脱离水渊般,国家的秘密也不可公示于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释义】:
道看似没有任何作为,其实却随时随地作用于天地万物之间。王候若能按照这样的思想来制定规则治理万物,则规则内的事物都将按照规则的规定自行运转。运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偏差,此时就要主动给予纠正和指导,偏差的纠正和指导以使其回归符合道的规则为准绳。当规则内事物的运行不再出现偏差,那么事物的运转便不需主动干涉也能实现自我良性运行。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既使不表现出自己的有德之处,人们仍然知道他是有德之人;下作之人既使处处表现出自己是有德的人,人们还是知道他是一个无德的人。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无事可作,是因其完成所有该做之事。下作之人无事可作,是因其应做但却不去做。君主讲仁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君主讲正义则天下人都会讲正义。君主坚持以礼待人,人民无不应之以礼,则当君主振臂高呼的时候人们莫不甩袖相随。所以我们应抛开道来理解德,抛开德来理解仁,抛开仁来理解义,抛开义来理解礼。什么叫礼,给予忠信之人予薄记和奖励,给予无礼之人与惩罚(匕首)。前面的认识,是从道的基础上升华而来,而我认为这是德的生发之处。所以大丈夫处世当以敦厚为根本,不提倡薄情寡义;以实诚为准则,不赞成浮华。所以修德之人应懂取舍之道。
【道德】:
道是讲万物运行的本源问题,而德是讲万物之间相处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规则,人和物之间的相处也需要规则,这些规则,便是德。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德,是指对于双方都有利的才叫德,而只是有利于一方的叫无德。德的根本原则是互利互惠,且不伤害他人。如果违反了这一根本的规则,便是无德的表现。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释义】:
根本论:天空的根本是清明;大地的根本在于安宁;精神的根本在于灵性;山谷的根本在于容纳;万物的根本在于生命;王候的根本在于天下正义。反过来看,就是这样一种说法:天不再清明,将会裂开;大地不得安宁,就得荒废;精神失去灵性,思考便会停止;山谷不能容纳,便会枯竭;万物没有了生命,便会灭绝;王候没有了正义,王国便会倾覆。所以尊贵的人需以低贱为根本,居高位者以需人民为基石。所以才有王候之人自称为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低贱为根本的表现吗?不是吗?所以最崇高的荣誉往往属于那些不是为名誉为而作出贡献的人,所以不管玉石如何缤纷眩目,其本质不过是些珞人的石头而也。
【一者】:
这里的“一”很难让人理解,我认为原意是“得德”,因为道生一,道生德。原文中讲的道理均是事物相处的道理,所以我认为这里的“一”是指的“德”。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释义】:
相对是道的运动规律之一,天下事物无不遵循。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
聪慧能够明白道的本质的人,努力去践行;不够聪慧的人,对道半知半解,半信半疑;对道完全不能理解的人,一笑而过。没有人怀疑和耻笑的道理不符合道的表现。所以古人说:真理总被愚昧掩盖,退一步更能海阔天空,崎岖不平的地方也会有直路。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总是虚怀若谷,清白的人似乎总会受到侮辱;被公众知道的德行不多,新出现的品德就会被认为存在欺骗。质量上乘的事物也会被怀疑存在瑕疵。空间足够大便没有了角落之地,事物足够大其制造的时间也会更长,足够大的声音没有人能相和,足够大的事物看不到全貌,万物之道多得无法命名。只有用道的方式,才能解释清楚这一切。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释义】:
世间先有一个叫做道的规则,在道的规则之下产生了万物的根本“一”,“一”一分为“二”,“二”互想作用,产生“三”,三种事情互相作用,照此类推,便有了天比万物。天地万物均存在阴阳两面,且阴阳两面协调平衡,和谐共处。处于这种公认和谐状况之外的事物是孤,寡,不谷,而王候用之公然自称。所以事物或损坏王候而得到利益,或做利于王候的事而让自己遭受损失。别人教我做什么,我也教他做什么。如果偷盗之人不受到惩罚,我也会去向其请教偷盗之术。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释义】:
天下之至柔,可以驰骋天下而没有任何坚固的事物能够阻挡。天下没有无孔隙的事物,我从中得到达到无为而治的有益教喻。不亲言而教化天下,无需为而天下受益,这样理想的状况,天下之人少有能够达到。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释义】:
名誉和健康的身体哪一样更容易让人亲近?自身和外物哪一样才应给予最多的保养?得到和失去哪一种更容易引起心情的起伏?至爱的事物必然花费最多的心思,更多的收藏在灾难发生时将带来更大的损失。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是长久之道。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释义】:
追求的事物大成时,心里反而感到若有所失,但却用不着担心。想要的东西已经足够,却还在源源不断的涌来,超出了预期,就要学会更多的有益的运用之道。太直的事物,看起来总觉得是弯的,太精巧的事物总觉得只有笨蛋才会那么制造,太精于辩论的人总是让人无话可说。宁静胜于烦躁,寒冷时候的关心胜过天热时的问候。所以天清地静为天下的正道。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释义】:
天下均按道的规则运行,则路上的马匹都将踏着其他马匹的粪便行走。天下的治理偏离了道的规则,那么连战马都只有出生在野林。战争的祸根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人心不足,最根本目的是满足贪欲。所以,知足的标准,是使全天下的人都觉得满足,而不是只是自己一个觉得满足。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释义】:
不出门户,便知天下之事;不观察星空,便能总结出日月星辰的运行之道?我认为不然,其实际情况是,行的路越远,见的事越多,便会越发现自己认知上的不足。所以这个天下只有圣人才会不行而知天下,不见而明事理,不为而成功治理天下。
【相反】:如果是圣人,那么他应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如果办不到,那便不是圣人。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释义】:
求学之道,讲求知识日积月累,越来越多。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则讲求未知的事物越来越少,以至于全部清楚,无所不知。不亲力亲为但却能让事物符合道的运行规律,治理天下便会显得无事可以烦恼;如果事物的运行出现偏差,那只说明制定的规则尚不足于治理天下。
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释义】:
圣人无私心,想的是百姓的期望,万民的福祉。善良的人,善待之;不善的人,以善心感化之,这是善良的品德。有诚信的人,也以诚信相待,不诚信的人,将制定规则让其诚信,这是诚信的本质。圣人关注的是天下的事,天下无小事,所以圣人的心常被搅乱得一塌糊涂。百姓关心的是与其息息相关的事物,其他的事皆无相干,圣人皆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孩子,宁愿自己承担烦恼,也不愿他们受到伤害。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释义】:
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之旅途。持求生之道行进,其中十之有三不得善终;持求死之心而行,十之有三死不了;人的生命之顽强,那怕置之于死地,也会有十分之三的人能够生存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人的求生能力较其他任何生物都强。据说善于保护自己生命的人,路途中不会被猛兽所伤,军队里不会受到刀兵破甲。能躲开犀牛的尖角,避让老虎的利爪,身体不容敌人的兵刃靠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其符合十分之三的规律,虽处死地但却得以生还。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义】:
道是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则,德是万物之间运行的规则,空间上表现在物的形态上,形成于时间的长河中。所以万物都遵循道的规律生长,按德的规律运行。道的规律,德的表现,均是没有谁能命令的,它们自然生发于天地间。所以按道的规则生长,按德的规则运行,才能有万事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生养他物。所以道生万物不去拥有,对于万物的运行不去把持,万物的生长运行不受主宰,称之为玄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释义】:
天下万物从其本源开始,可以看作万物的母亲。既然知道了其母亲的运行规律,便能知道其衍生事物的规律。既然知道衍生事物的运行规律是传承自其本源,那么守护好本源,那么本源及其衍生物便不会灭绝。蒙蔽耳目,闭门不出,那么终生都不会有所成就。打开眼界,积极投身于天地万物之间,终身都不会后悔。能够知道事物最精妙的运行机制叫智慧,能够守护最柔弱的事物不让其传统断绝叫做伟大。用智慧的光芒,去归纳总结已明白的道理,既使身死也不使其遗失,这就叫做“袭常”,别外一种说法叫传承。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释义】:既使我这样微如芥子的人也知道,对于世间的根本之道,在施行的时候应有所敬畏。世界的根本大道本是非常明显而平坦的,但有的人却非要走岐路。致使朝庭不在,田地荒芜,粮仓空虚。而他们却仍然穿锦衣、跨宝剑,铺张浪费、财货有余,真是强盗行径,完全没有道义!
第五十四章善剑者不拔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释义】:
善长于剑道的人即使不拨剑也能战胜对手,善于抱朴的人不管对手如何挣扎也不能脱离,这些古朴的道理应让子孙传承不断,发扬光大。这些道理用于修身,则可使其德行真诚;用于齐家,则可使家道兴盛;用之于乡临,则可保其品德长久;用之修邦,则其品德会受到传诵;用之修天下,则其所持的德行标准可普天下传承。所以观其品德可知其人,观其家规可知其家人的品行,观其乡临的态度可知乡临对其的评价,以观察邦地的情况来评价其治邦能力,以观天下的现实来知道治理天下者的能力。我如何知道这些道理会放之天下都正确呢?是因为我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才总结出以上的道理。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释义】:
品德深厚的人,就象是在身上穿上了火做的衣裳。毒虫不螫,猛兽不敢伸爪,长有尖利长嘴的鸟也不敢啄。他们虽然有可能骨弱筋柔,但却有强大的力量。就象是用胶粘合在一起的阴阳相合的事物,精致之极。终日吹号而不会声音沙哑,是因为有人和声所致。知道声音可以相和是一种常识叫做知“常”,知道常识的人叫“明”事理,有利于生命的事物叫吉“详”,用心使出的力量才能叫“强”。物壮则老,指的是事物的转化之道,因其处于正反两方面的道的中间,所以称之为“不道”。不道早已获得证明。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释义】:
智者不多言,多言的人往往并不了解事物的本质。但我们不可以因为如此就闭塞他们的耳目,将他们拒之门外;应该就象打造矛锋一样使他们进步,解开他们的疑惑;他们需要阳光便同他们一起晒太阳,他们被灰尘笼罩,我们也不独自离去,这就叫“玄同”,也即是同等对待之道。所以对待事物不可以得到了就亲近,没有得到就开始疏远;不可以得到了就做有利于其的事,没有得到就给予加害;不可以得到了就认为其贵重,得不到就认为其低贱;这种同等对的心态不容易做到,所以才显得难能可贵。
【标点】: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我认为对于这几句的标点,应该这样来断,才能更好的理解。不然就有可能被可得不可得弄得一无所得。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释义】:以堂正的手段治理国家,以出奇不意的方式用兵,以不扰民的方式获取民心。我如何知道这些是最正确的道理呢?因为:人民的忌讳越多,就越不敢做事,所以人民就越来越贫穷;人民手中过多地拥有可用于战争的武器,国家就容易陷入战乱;人民如果只去研究一些不符正道,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利于社会进步,不利于人民福祉的事物,那么无用之物便会越来越多;如果法令得不到执行,罪恶得不到惩治,那么盗贼便会越来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按照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规律治理天下,不妄为,人民便会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我喜好国家静养生息,不好战,不惧战,人民便安居乐业;我不喜铺张浪费,不加重人民的负担,人民便会富有;我少私欲,人民自然便能持朴素的生活之道。”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62222/2276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