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天枢脸红道“祖师爷,不是平时,都叫我徒弟,怎么突然叫徒孙了!这样不好吧?以我现在的辈分,给你当徒孙也是正常的。只是……”
翾楚得意道“只是什么?哪个修道之人不叫我师父一声祖师爷呢!你能见上真人也就不错了,你还想要怎么样?天底下想见到我师父的人多的去了,他们还没有这种机缘见到,你有这样的,缘分已经是荣幸之至了,祖上烧了高香了,你到现在,还不知足,还想要当徒弟吗?还是不想,尊重我师父呢!”
萧天枢说“你这丫头,说的哪里话呀!我怎么能不尊敬祖师爷呢,你就是挑拨离间,我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是……”
翾楚根本,不给萧天枢,反驳的机会说“你怎么了你,你还想说啥!你到是不叫我姑姑,叫啥丫头,丫头是你叫的了的吗?”
萧天枢笑道“哈哈哈,要叫也是叫你师叔,咋能叫姑姑,再说了,我可不叫你师叔……”
翾楚说“是吗?师父是不是这样?”
萧天枢笑道“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除此而外还有沙门、和尚、尼姑、僧伽、头陀、行者、缁素、居士、白衣、在家人。和尚亦称和上、力生等,意为“亲教师”或师父之义。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后来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尼姑为汉地对女性出家人之俗称。”
翾楚说“这又跟师叔有什么关系,又佛教弟子相见时的第一句就是“阿弥陀佛”,也会说成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被称之为是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萧天枢笑道“关系大了,宗教几乎都是一种称呼,不分男女的六字洪名的含义南无——皈命、接受;阿——无量光(健康);弥——无量觉(智慧);陀——无量寿(长寿);佛——无量光、无量觉、无量寿的信息。在我国道教才是真正的本土宗教,而且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道家这一学派,它的清静无为和道法一直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后来战国时期出现的方士们开始讲究炼丹寻药,这被认为是道士的开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化学。”
又说“说起道士,大家应该都不会太陌生,像金庸武侠里的著名人物王重阳、丘处机,都是道士。而道士里面,也是有男有女,男的大家就称之为道长,那么女道士称呼什么呢?女道士非道家称呼,在道教内,男的叫乾道,女的叫坤道。在教外,百姓大多称呼其为道姑。大家见到道士后如称呼?一般称呼道长就好,道教男女平等古代只许男性戴冠,故坤道又可称之为女冠。”
翾楚说“那贫道是什么意思?”
萧天枢说“贫道”是道士自称的谦词,学道的人不害怕贫困,唯独把刻苦修道当成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制服心魔,戒除华想绮念,所以道士要自称贫道来时刻警示自己。另外一种解释是,道士自称“贫道”是因为自己在义理的钻研上还没有深入,理解还没有透彻,当然,这也是一种谦称。道士们相互之间通常互称道长、道友、道兄,等,这些称呼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道士们自己按修为的高低也有尊号,另外十方丛林中的道士们也会用根据彼此在道观中所担任的职务来相互称呼。”
吕洞宾笑道“看破红尘之人,大彻大悟,最终会选择出家,或遁入佛门,或称为修道之人。大慈大悲,无私无欲,是大爱,是大情。出家人看破红尘,不是悲观厌世,是抛下红尘私念,一心向佛,普度众生。远离红尘,远走灯红酒绿喧嚣的都市从而持定省心。追求心灵的圆满。”
净明道的宗旨是“净明忠孝”,刘玉解释说“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又说“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本心以净明为要,行制贵在忠孝。”这里,净明道把“孝”看做为修道者应达到的内心境界。修“净明”之道,就是教人清心寡欲,正心诚意,不为利欲所动,无贪瞋,无褊狭,不怨怒,做到广大清明。在修心的同时还要践行,即要尽忠尽孝,不仅要忠君孝亲,而且要把忠孝的行为加以扩充,刘玉说“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
…!
萧天枢说“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场合下是以金钱作为维系的纽带的。就是在家庭之间,有人为了钱财而全然不顾亲情,这样造成了在家庭关系中子孙不敬孝长辈、父母抛弃甚至迫害子女等违背“道”的丑恶现象。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倡导孝敬父母,慈爱子女的良好风气,但是由于这样的说教约束性不强,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世俗道德缺乏神圣性和威慑性,使得其效果不太理想。”
而道教的孝寿思想则不同于一般的空洞的说教,因为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结合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可以预见,这种传统美德仍将流及后世,永久不衰。而这种孝寿思想正是家庭和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吕洞宾笑道“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男性地位第一,以男为尊,这种思想体现在生育伦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倾向。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64304/25155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