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三年后我们进攻成都,两地的粮食能支撑打仗么?”方鹏问江薇。
江薇答道:“这笔帐我算过。现今云南加上建宁的人口大约是四十万人。正常情况下,征兵的数量十取一差不多是极限,两地可征兵的数量大约四万人……”
十取其一,方鹏掂量着这个数字。现时的人结婚早,生养两个孩子,父母健在的情况都是正常的。这样的话,一个普通家庭有五至六口人。十取其一,意味着两个家庭就被抽去了一个壮劳力。影响已然很大,再多则影响社会的生产和发展能力了,不好再增加。
“我们按四万兵远征成都计算……”江薇继续着自己的算计。
李恢插话道:“四万兵能打下成都?”
方鹏道:“必须的。甚至三万、二万。军师你继续说。”
“四万兵远征成都,就算顺利,前后估计都得三个月。粮食按三个月或者一百天准备,四万人至少需要四百万斤粮食。此外,战马以及送粮队也需要粮食,其消耗按一倍半计算,需要六百万斤粮食,合计打成都最少要准备一千万斤的粮食。这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江薇有条不紊地讲述着其中的估算,“这还是能顺利攻下成都的情况,万一攻不下,回来就没粮了。”
“我做过统计,建宁、云南两地的耕地总共约60万亩。时下正常情况下的稻谷的平均亩产是280斤,变成大米,大约是195斤。如此,两地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大约是12000万斤,人均约300斤。假设每人每天平均的粮食综合用量是八两,则一个人一年的用量是290斤。那么每人每年约有十斤的余粮,两地四十万人口的余粮大约是四百万斤。这样一算,想出兵北伐,要准备三年,粮食才有保障。正好是城主说的三年,”
江薇说了一大串的数字出来。
这一点方鹏很欣赏。这样的话语才有说服力。
但是,在场众人都心中有数,把余粮都搜刮到官府手中,何其难也。弄得不好会遭到民众的强烈反抗。
如果碰上天灾**,什么余粮都没了。
所以,三年凑够北征的粮食,显然不太现实。
况且,如果战斗不能在三个月内结束,到时候回来的粮草都没了。
因此,这样的粮食产量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这一点,三人都清楚。
但是如何提高粮食的产出呢?
李恢想的是让哪些土著安定下来好好耕田。
江薇说看哪里还可以开垦农田,那怕远点。
俩人问方鹏的看法。
方鹏说都对。
但他接着说的话让江薇和李恢完全不懂。
“建水库,种双季稻。”
双季稻?现在的水稻春种秋收,跨过三个季节。那么,双季稻指的是横跨两个季节的水稻么?还是说一年种两次?
水库又是什么呢,装水的池子么?
方鹏解释道:“双季稻就是一年种两次稻谷,春种夏收、夏种秋收,一年收成两次。云南南部温暖多雨,完全没有问题。至于建宁这些地方,地势高,相对凉爽些,需要培育合适的水稻品种。”
方鹏这一解释,两人才弄明白城主的想法。
李恢道:“种两季,南部的人的确有人尝试过,但加起来的产量所增不多,似乎得不偿失,所以种者寥寥。”
方鹏击掌道:“这不就行了。既然有人种成了,剩下的就是选育优良品质,提高耕作水平的问题了。”
两人将信将疑地望着方鹏。
“水库又是什么呢?”江薇问。城主多次提到修水利,她以为就是疏浚河道,加固水渠,引水灌溉这些事情,现在才明白,城主指的主要是修水库。
方鹏解释了一下什么是水库。
接着说道:“云南虽然雨水充沛,但雨季旱季分明。春天播种时节,经常面临旱情。修了水库,就可以调节用水,这也是栽种双季稻的保证。”方鹏道。
李恢道:“城主恕我直言,古来治水在疏不在堵。江河湖泊,无不汇入大海,顺其自然。城主反其道而行之,要把水截住,会不会反被水噬?”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649/149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