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老朋友书友54258184的一百元捧场!)
和马铖说的差不多,越其杰虽然不是阉党但却和卢九德关系很好,卢九德当年是老福王的随堂太监,在崇祯三年卢九德来到中都凤阳成了镇守太监,原本卢九德以为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老主子,但是那想到风水轮流转,当年的福王世子流落到淮安,并且接任王爵成为新一任福王。
卢九德和老福王关系本来就好,再加上中都镇守太监虽然名头很响,但是手中权力并不多,和留都镇守太监韩赞周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话语权,同时再加上对老福王那种感情,卢九德自然希望和自己熟悉的福王朱由崧即位。
可是南京那些东林党也不是吃素的,虽然东林党一些骨干在北京陷入敌手,但是南京这里因为是东林党的大本营,所以南京这里的官员还是东林党占了大多数。比如那个官场第一倒霉鬼钱谦益,老而不死的张宗周,老而弥坚的黄道周,还有号称明末四大贤相的姜曰广、兵部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等等,这些当年在官场政治*斗争被撵出核心权利圈,没办法只能到南京养老的东林大佬们,现在终于有机会再次为祸害大明发光发热了。
按照这帮东林党的逻辑,当然不想让福王上台。因为很简单,当年老福王的太子梦就是这帮老家伙搅和黄的,如果这次让老福王的儿子上台,那当年东林党做的事不都白做了吗?所以这些东林党找遍了南京周围的宗室,就连远在湖广衡阳的桂王都进入挑选范围,但近在淮安的福王,也是最具合法性的福王就是不行。
这帮东林党声势闹得很大,但是忘了最后决定谁当皇帝的并不是他们,而是史可法与马士英。
史可法现在的官职是南京兵部尚书,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虽然不是首都,但是还留有一套办公班子,但是南京六部官员大部分都是闲职,基本上是养老退休的地方,可是只有南京兵部尚书除外。
南京虽然不是大明的首都,但是毕竟还是留都,所以整个南直隶的地方军队都归南京兵部尚书管辖,包括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也包括南京留守、操江提督徐弘基,这些将领在法理上要受史可法辖制。
马士英更不用说了,督师凤阳、河南、山东、淮安等地军务,也就是整个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将近百万军队都归马士英管辖。
这么两个大家伙才是决定谁当皇帝的实权人物,可是标榜自己“众正盈朝”东林党竟然看不透,真是白瞎了他们的钛合金狗眼。
东林党看不透但是卢九德看透了,他一开始挑选的政治联盟是马士英,毕竟二人都在凤阳,便于勾结。但是卢九德没想到马士英底儿臭的厉害,但是自己偏偏还想往鲜花中凑。马士英得知崇祯在北京上吊后,竟然和东林党们一个意思,想要拥立潞王上位。
当然这不是马士英政治能力不足,而是历史局限性所限。当时虽然北方一片糜烂,整个北中国被流寇和饥荒祸害的不成样子,但是南中国可半点事没有,整个天下的精华部分全都在大明手中。
而当时的形势比历史上的北宋靖康时期好的太多,当年金军已经打到了河南,赵构才狼狈的逃过长江。可是大明不同,满清虽然入关但是正在河北、山西一带于李自成作战,同时李自成还有上百万军队,就算满清再厉害,一个打一百个,不也需要时间吗?
所以马士英天真的认为大明最起码还能学习南宋那样,在续命百年。正因为马士英有这种想法,才在杨文骢和自己儿子马銮的撺掇下准备去浦口见史可法,决定拥立那个皇帝。
卢九德拉拢马士英不成,就准备拉拢马士英的幕僚越其杰,原因很简单,卢九德知道马士英的实力都来自军队,而大明在长江以北的近百万军队在四个将领手中,其中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的势力最大。而越其杰的官职是淮北兵备道,和高杰、刘良佐的关系很不错,拉拢了越其杰,这两个将领的几十万军队就会听卢九德的调遣。
越其杰原本和卢九德关系就不错,在加上在马士英幕僚中总被杨文骢压上一头,所以二人恋奸情热,一接触就勾搭到一块去。二人商量由越其杰联系高杰刘良佐,卢九德联系黄得功,在瞒着马士英的情况下先一步拥立福王即位,然后大兵压境南京,压迫那些东林搅屎棍们屈服。
卢九德和越其杰这么做其实已经是反叛了,如果福王正常即位自然是大功一件,但是失败呢?不经过兵部、凤阳总督就私自调集军队,那个皇帝即位都不可能饶过他们。所以卢九德和越其杰在商量的时候极其秘密,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
可是越其杰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密谋竟然能被一个二世祖看透,难道马士英也知道了?
越其杰听马铖分析完眯着眼睛问道:“仲和贤侄,这个消息你从哪里得知的?”越其杰决定,如果马铖说是从马士英处得知的,越其杰马上去找卢九德,同时将面前这个二世祖杀了灭口,然后就算准备不充分也不管了,先发动再说。
但是马铖那里是从马士英处得知的,他是从后世网上看的。马铖看了看越其杰然后说道:“姑丈,这不明摆的吗!现在是乱世,手中有军队的人最有话语权!福王和卢九德原本就认识,现在二人肯定勾结在一起,毕竟皇位的诱惑太大。卢九德可是中都镇守,他手握兵权,如果得知父亲不肯拥立福王,那下一步必定是抢在南京前面拥立福王,造成既定事实,要知道按照礼法原本就是福王即位,就算全天下都知道卢九德这么做不妥,但是木已成舟已经没了办法!”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65687/2653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