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自此之后,再无宰相的官职了,皇帝将宰辅的权力拆分给了大学士,而每一个时期大学士的人数是不确定的,最少的时候有三人,最多的时候却是有十几人的。
内阁大学士们拟出的票拟,实际上就是他们对于朝政的处理意见。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就是所有的章奏先由内阁大学士看过,然后用一个小纸条写上处理意见,再送进宫里由皇帝最终决定,这叫做“条旨”。皇帝看过以后,把纸条撕了,再亲自用红笔写上意见,叫做“批红”,亦称“朱批”。皇帝批好了拿出去由下面执行,这就是正式的谕旨。
虽然皇帝有决定是不是遵照内阁大学士们的意见朱批的权力,但是内阁与六部的权力却是更大的。
他们若是觉得皇帝的朱批不合心意,甚至可是奉还皇帝的朱批,迫使皇帝更改自己的意见。
当然皇帝也是能够坚持己见的,但是若是不能说服内阁与六部大臣,这些人依旧是可以奉还的。
这时候皇帝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留中不发。
皇帝将奏章扣押起来,既不发于内阁,也不传达口谕也就是中旨去下面,然后与内阁默契的选择将这件事搁置起来。
实际上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实际上朝政已经是进入了虚弱版的“君主立宪”制,虽然这个宪法是一个约定成规的暗中条约。
但是,就算是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甚至很多中央的大臣,从踏入官场开始,直到退休致仕都不曾见过万历一面,更是被满清称之为黑暗时期,但是这时候的大明实际上却是欣欣向荣的。
这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平衡了,这个时候的大明就算是没有皇帝,依旧是正常的运转的,这实际上就是已经踏入了“君主立宪”制。
此时,因为达子的入侵,使得内阁的人选已经换了一拨人了,后世对于崇祯的攻歼,多集中在他大肆裁撤内阁以及大臣上面,但是,实际上就算是后世的日本,这个虚君的国家,在九十年代两千年初期的时候,也是更换首相如流水的。
只要是朝政稍微有了不好的地方,就会有人引咎辞职。
比如日本,当年的首相更是鲜有能够坐满两年者。
这就是君主立宪制度的弊端所在,因为一旦是国家遭受了挫折,作为实际上的朝廷负责人的内阁等人是要引咎辞职的。
诸如崇祯二年,因为流民与达子的事情,内阁的成员就有五进四出。
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孙承宗就是宅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内阁成员。
此时成基命却是在朝臣祝贺完毕之后,开口道:“陛下,新年伊始,朝廷当有新迹象,臣以为当赏赐旧岁作战有功的人员,以安稳朝臣之心!”
是啊,虽然今年的朝政的确是在朝着变好的方向发展的,但是,也是要给人家安慰啊!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8370/210953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