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恭仁的话倒让李世民感觉意外,他原本以为杨恭仁会扭捏一番,三拒三请呢,他的眉毛一挑笑道:“你就不怕,成为众矢之的,遭人嫉恨么?”
杨恭仁笑了笑道:“臣出仕的目的,本就是来为天下苍生做事的,若是连一点世人的怨恨责骂,都担当不起,又怎能担当起天下苍生的福祉呢?”
李世民拍案而起,连连点头道:“说得好!说得好!你是条汉子!朕现在就下诏,由你接替叔达,参预朝政,任礼部尚书之职。”
杨恭仁被呛得咳嗽了一声,赶忙一稽道:“陛下,不可!”
李世民愣住了不解的问道:“为何?”
杨恭仁解释道:“臣并不是害怕担当责任,而是因为,礼部职责秉重,而参预朝政乃是处置军国庶政的事务繁钜之位,不可兼任!”
杨恭仁的话,李世民听出味道来了。礼部主持选官,按照科举制度出来的规则,新科进士都要拜礼部尚书为师,作为礼部尚书,很容易做到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如果再让礼部尚书入政事堂担任相国,很容易排挤其他各个相国,形成政事堂一家独大。
大唐立国以来,门下政事堂各个相国,均没开礼部尚书入阁的先例,如果杨恭仁开了这个口子,很容易给后世留下不好的先例。
李世民皱起眉头道:“为何不可?”
杨恭仁解释道:“参预朝政乃,总理国事的关键之位,必须要有地方官经验,臣可担任参预朝政一职,或礼部尚书,但不可以礼部尚书、参预朝政!”
李世民点点头道:“为何非要有地方官经验?才能参预朝政?”
杨恭仁淡淡的笑道:“做过地方官的人,对天下各州郡的民情、官情比较熟悉,无论下面,如何搪塞粉饰,他都能凭借经验,分辨是非对错。”
李世民认真的听着杨恭仁的话。
杨恭仁认真的看着李世民道:“陛下须谨记一个原则,不为州县,无以至台阁。”
……
杨天保早上起来与李婉早向杨恭仁问安,然而杨恭仁眉眼间却藏在难以掩饰的喜色。
杨天保笑道:“阿爹,有什么喜事?”
杨恭仁笑而不语。
席间,杨恭仁吃着早餐不时的朝着门口张望着,仿佛要等什么人。
突然门外传来长长的唱名声:“有旨到,杨令公接旨!”
杨恭仁从容不迫的起身,杨天保赶紧起身紧随其后。
杨府仆从早已轻车熟路摆好香案,
一队元随禁军护送着一名中年官员,拿着圣旨前来。
杨天保隐隐约约感觉这名中年官员有些面熟,走到近前,他才发现居然是中书舍人岑文本。
岑文本躬身咳嗽一声:“有旨到!”
杨恭仁躬身道:“臣听旨!”
岑文本抑扬顿挫的说道:“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雍州牧、左光禄大夫、观国公伦,乃国之干诚,可堪大用。兹擢尔礼部尚书,参议得失,以辅国政,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杨恭仁面无表情的接过圣旨。
杨天保目瞪口呆的望着杨恭仁,他清楚的知道在历史上,杨恭仁自贞观元年卸任中书令、平章国事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担任过宰相,直到去世。
而现在他居然直接以礼部尚书参议得失,在唐朝凡以“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平章国计”三个名义兼官者,都是宰相。
每天需要去门下省政事堂召开国事会议,但是这三个名目,事实上参预朝政最大,反而是宋朝正国的平章国事最小。
杨恭仁这个参议得失,就是类似于散骑常侍,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PS:今天有点卡文,只有一章,三千字。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8408/211706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