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过去,“大块头有大智慧”,“肌肉发达的逻辑怪”,“肌脑两开花”等等标签,不胫而走,响彻校园。
(说明一下,就像永夜区也有照明机制来区分日夜一样,学院的中央天幕,几乎每个城镇都有。归根结底,大多数人的身体还是智人或类智人的形态和机能,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基本作息习惯,还是被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睡觉恢复的不止是大脑的疲劳,脊柱,肌肉,许多器官都需要这么一个长时间的待机恢复状态。)
于是乎,在这样一个自由交流的阶段,主动搭话套近乎的,有意无意撩拨他的,时刻围绕他身边,伺机寻找话题的…花式刷着存在感,都在想方设法地搭上他这条线。
不胜其扰。
偏偏伸手不打笑脸人,他心里纵有万般不爽,也只能干涩地赔笑两句,始终坚持不挑话,不接梗,不热情。
就淡淡的。酷酷的。
人在这里,不过一两步的距离。
但就这一两步的距离,却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距离感。
他曾经写给自己的人设关键词。
说起来简单,但要贯彻到位,拿捏好尺度,非常有讲究。
就好像人情老练的班长松本浩二问他:“昨晚休息得怎么样?”
有心搭话的会回答:“好(或不好。这个地儿好与不好没差别。)。跟3.0时期的身体情况相比,巴拉巴拉;跟3.0时期的生活条件相比,巴拉巴拉;跟3.0时期的人生状态相比,巴拉巴拉。”(分号隔开的是平行关系,一般人说其中一个就足以打开话题了。)
诸如此类。这都是自己也想要跟别人找寻话题的聊法。
懒得搭理的会回答:“还行吧;就那样;无所谓,我也不在乎;没感觉…等等。”
总之就是把天聊死,让对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敷衍和不耐烦。更有甚者,直接开怼:“问这个干嘛?关你毛事?你管我?”
那么距离感要如何营造呢?
话讲完,不留白,然后用一个恰到好处的说辞让对方自己感觉到距离的存在。
就比如,肖阳耐心地听完松本浩二的问题,沉默了五六秒,然后字斟句酌地回答:“昨晚没休息。马库斯导师找我了。体验一个‘绝密’级别的项目。”
问题答了。没有留白,绝密就是不能问。
而且他淡淡的态度,也没有释放任何“你来问我就说”的意思。
如果搭话的人不死心,当然还可以找别的切入点继续尝试套近乎,但可以肯定,一个“绝密”的种子已经悄无声息地种在他的心里,问话的尺度自然地就被绷紧了。
然后,他会很快发现,不用肖阳再做什么表态,他自己就会不自觉地斟酌问话的方式和内容。
一种莫名的拘束感,油然而生。这种状态,是不可能轻松自在地聊天的。
这就是距离感诞生的过程。
有趣的是,几个自认老练的高手相继折戟后,一个看上去很稚嫩的小个子泛亚裔美女,自然而然地破了肖阳的功。
“喏,衣服还你。我洗过了。”
她是艾尔。
https://shenhaiyujin.com/book/8939/2241586_2.html